青岛器官捐献已达39例 百余患者生命得以延续

23.04.2015  12:32

  2011年7月,22岁的河南女孩喻杨在青献出自己的全身器官,成为岛城第一例器官捐献者。截至目前,全市器官捐献已达到39例,其中大器官捐献数约110个,均位列全省第一。在这些捐献者中,有两岁的娃娃,有风华正茂的少年,也有退休的老人。这些平凡的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垂危者,共同谱写了人间大爱。

  据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青岛市自2010年开始器官捐献试点工作,2011年出现首例器官捐献者,到目前已经有39例器官捐献者,总共捐献约110个肝脏、肾脏等大器官,遗体、器官、角膜捐献数量均为全省第一。通过器官捐献,百余名患者的生命因此得以延续。   “2014年度是青岛器官捐献事业发展的‘井喷年’,青岛发展志愿者367人,实现遗体捐献62例,角膜捐献80例,器官捐献24例,大器官68个,同比增加500%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张少芹说,随着人们对器官捐献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而且呈现“家族式”捐献:“2010年青岛一位80岁的老局长因病去世,家人根据他生前遗愿将角膜和遗体捐出,深圳的两名眼病患者重获光明。就在前两天,他的儿子又来拿了表格,表示自己的母亲也要成为捐献志愿者。”截至目前,青岛市共有3100人签署了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书。   受捐方故事   两岁娃给8岁女童“生命礼物”   对于青西新区8岁的女童蕊蕊来说,不用透析了,可以自由自在地画画唱歌,就是最快乐的事儿。这种变化来自今年2月她在青大附院接受的肾脏移植手术,给她捐肾的是临沂一个因脑积水去世的两岁娃娃,这也是青岛市年龄最小的肾移植病例(本报曾报道)。2014年起,蕊蕊反复感冒,最后一查竟是尿毒症,最后发展成肾衰竭,每天都要做透析,每一次透析对蕊蕊来说都是极大的折磨,肾移植是治疗蕊蕊疾病最合适的方案。然而排除配型等要求外,蕊蕊需要的肾脏也应是小孩子的,这让肾源更加难找。今年2月21日,蕊蕊妈接到了医院打来的电话,适合孩子的肾源找到了,一个临沂两岁娃捐出了肾脏,正好与蕊蕊相匹配。次日中午手术成功。   “当得知捐献器官的是一个两岁的孩子时,我们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自己的孩子有救了,难过的是那个孩子那么小就离开了人世。”蕊蕊的妈妈季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孩子每天都很开心,我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蕊蕊喜欢画画、唱歌。”如果排异顺利,一年后蕊蕊就可以上小学了。   蕊蕊的肾脏,是来自于陌生孩子的“礼物”,与她情况不同的是,市民田树明和乔镇金两人体内的肝脏,分别来自自己的妻子和弟弟。去年7月份,岛城出租车司机田树明经历了大半年的肝硬化折磨后,接受了妻子半个肝脏;即墨的农民乔镇金也同样因为肝硬化,于去年6月份接受了弟弟的半个肝脏捐赠。乔镇金说,因为弟弟的捐肝,自己有了生的机会,对医院和弟弟充满了无限感激。田树明也表示,自己的命是妻子给的,剩下的日子,他要带着妻子的肝脏好好活,好好爱她。   捐献方故事   一场心灵的博弈,一次生命的对话   对于受捐者来说,用盼望、渴望这些词,都不足以描述他们病重时刻对生命的向往。不过对捐献者尤其是捐献者家属来说,这一过程更加矛盾和痛苦。   “青岛市第一例捐献者是一个女孩,只有22岁,她的名字我们至今记得,叫喻杨。”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张少芹回忆,喻杨老家在河南,跟着打工的父母来到即墨定居。2011年7月,喻杨突然从6楼坠下,颅骨和脊椎严重受损。最终,喻杨经抢救无效去世,她的父母在红十字会的见证下,签订了自愿捐献器官协议书,并在烟台进行了器官获取手术,喻杨的器官在三家医院被移植给了三名重症患者,患者康复情况良好。   “我们见证了喻杨父母作出决定时,那种矛盾又痛苦的心情,一边是盼望孩子出现奇迹能醒过来,一边是救治无望必须马上作出决定。”张少芹说,家属和医生都希望能将病人救活,却也必须面对生命的离去这一残酷事实。   张少芹说,捐献器官的过程,就是一场心灵的博弈,在这个博弈中,最终善良和朴实指引捐献者家属作出了这一选择,希望能通过这一方式让亲人生命得到延续,尤其是经历过对生命的渴望,捐献时会更加义无反顾。   ■背景   山东捐献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我省2003年3月1日颁布实施《山东省遗体捐献条例》,是全国第二个制定和出台遗体捐献地方性法规的省份。目前已与11家遗体接受单位、4家角膜库、13家器官移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并投资建设了“山东省遗体与器官捐献文化馆”,是省内最大也是国内较大的遗体、器官捐献人文展馆。截至今年3月,全省遗体捐献已经累计登记报名6578人,实现捐献865人;角膜捐献登记报名5037人,实现捐献542人。有2768人签署《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实现208例器官捐献,共获得378个肾脏、155个肝脏和140只眼角膜、2个心脏,挽救了近500人的生命或使其重见光明。   这样的成绩,也让山东的捐献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措施   让捐献者得到充分尊敬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捐献者得到充分尊敬。”张少芹说。   “2007年本市在福宁园建造了奉献林,采用植树的方式纪念遗体捐献者;后来奉献林改扩建,达到了2000多平方米,采用纪念墙的形式,在纪念墙上刻上每一位捐献者的名字。每到清明节和红十字日,市红十字会和医学院的学生们会到奉献林去看望他们。”张少芹介绍,此外,去年奉献林还新增了遗体捐献者电子墓园,青岛继上海之后第二家引进了电子触摸屏“墓碑”,亲人只要轻触屏幕,按照文字提示,便可搜索到逝者的生平信息,家人可以写寄语表达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