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召开文化传统与地域文学史建构研讨会
2016年9月13日,“文化传统与地域文学史建构”学术研讨会在我院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文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四川文学通史》的编纂建言献策。
会议分为开幕式、大会主题演讲、分组讨论和学术总结四个阶段。开幕式上,《四川文学通史》主编、李明泉副院长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四川文学通史》的编纂应该使用新的文学史观和新的审美眼光,写出四川的人文精神、四川人的心灵史,提炼出巴蜀文学的独特美学精神,要注重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结合,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辩证的思维和多学科的视野。随后, 南京大学文学院丁帆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齐洲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何锡章教授,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川鄂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祝尚书教授、罗国威教授、谢谦教授、陈思广教授以及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熊辉教授先后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丁帆教授认为,《四川文学通史》的编纂应突出地域特色,尤其是巴蜀的地域美学风格,要把握贯穿文学史的地理特征,对部分作家要进行重新定位,同时还要注意规模和分期等方面的问题。王齐洲教授结合自己主编《湖北文学通史》的经验主要谈了四个方面的看法:一是要划定时空范围,特别应注意行政区划历史变动对体例的影响;第二,要明确作家、作品的选录对象,应有明确的标准;第三,要归纳四川文学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第四,要建章立制,做好规划,确定体例。何锡章教授指出,《四川文学通史》当代卷部分应特别考虑如何处理重庆文学与四川文学的关系。在文学史观方面,他强调,除了注重审美形式的意义之外,还应该突显思想价值上的意义,应该用现代的价值观来判定巴蜀历史上的文学现象,避免人为地割裂文学演进的历史。刘川鄂教授认为,地域文学史应放在全国文学史的背景中并来突出其地域特色,强调应在全球化视野下,用更宽广的人类文明的眼光对作家、作品进行评判和定位,而不是片面地为地域而地域。祝尚书教授对《四川文学通史》编写应当注意的问题作了梳理。他说,四川文学通史既要有地方性,又要有全国一盘棋的宏观视野,写作的难点在明清部分,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发掘出新的有价值的材料以及能否作出客观的评述和定位。他还指出,选录作家、作品要注意“生”、“熟”兼顾,建立科学、合理的框架结构。罗国威教授强调,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还原文学历史的本来面目,避免主观任意性,同时要注意填补以往四川文学史书写中的空白点。谢谦教授认为,《四川文学通史》的编写应该以呈现“文学四川”的历史为中心,突出审视四川历史上的文学活动、文学社团,呈现不同地域之间文学上的互动过程,同时,既然是集体写史,应尽可能做到“非个性化”,避免观念上的前后不一致。陈思广教授对《四川文学通史》的编纂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思考。一是要突出巴蜀文化的元素;二是要引领全国风貌;三是要感受现代品格;四是要凸显边区元素和少数民族元素;五是要构建批评的视域;六是要有担当精神,要对得起历史,对得起未来。熊辉教授则从选材、观念等方面对四川文学通史的编写提出建议。他强调,四川文学通史的编写应注意横向切入中国文学史,通过与其他省、市文学史进行比较,来判定四川文学的历史面貌,既要突显其优势、特点,也应认识其不足和缺陷。
13日下午的分组讨论分为古代、现代和当代三组。
古代卷组由文学所沈伯俊研究员主持。沈伯俊研究员认为,应从中国文学的大视野来研究区域文学,他概括了认识中国区域文学的四个基本维度:一是要从中国文学发展从多元一体到一体多元的总体格局出发;二是要关注重要作家的人格养成过程;三是要认识到,中国古代作家的精神世界往往都是故土意识与天下情怀的结合;四是要认识到,杰出作家在创作追求上都能做到熔铸百家、自创伟辞。此外,古代卷组还就现有提纲的体例问题、如何处理跨时代作家的问题、如何处理四川古代少数民族文学问题、如何调和中西方文学观念的问题以及宗教文化对四川文学的影响问题等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探讨。
现代卷组由文学所秦川研究员主持,该组的主要结论有:一,应以作家、作品为中心,根据四川元素去把握四川文学;二,可以考虑将文学批评史纳入其中,这样可使文学史的呈现更具特色;三,应特别关注本土作家与外来作家的互动,关注迁徙所产生的文学影响;四,在体例的编制方面,前期工作应尽可能细致化。
当代卷组由文学所副所长向荣研究员主持。讨论主要围绕当代卷部分作家、作品的选录范围、标准、主次分布以及文学分期等问题作了针对性的讨论,会议就选录在海外有较大影响的川籍华人作家、关注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革命历史小说、必要设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专章、跨现代与当代的作家的摆放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四川日报》高级记者伍松乔先生还对四川当代散文发展历程作了简要梳理。
在大会总结上,李明泉副院长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谢意,同时要求《四川文学通史》课题组成员认真消化、吸收此次会议的讨论成果,进一步完善提纲,规范体例,争取用新的材料和新的思想写出一部有新意的《四川文学通史》。
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对提升《四川文学通史》的编纂水平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也将为今后其他地方文学史的书写提供思路和启示。
文学所全体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