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农民小柳条编出"地动仪" 8条小龙维纱维肖

04.12.2014  11:39

  周圣福正在编地球仪上的小龙。

  近日,临沭县52岁柳编能手周圣福创作的“地动仪”即将完工,这件作品是他耗费1年心血精心编制而成,这个“地动仪”高1.8米、重达两百余斤,8条1.5米长的小龙维纱维肖,让人看后啧啧称奇。

   编织“地动仪”,只为让自己“满意”

  3日,临沭县城52岁柳编能手周圣福正在家里精心编制“地动仪”,目前,作品已经基本完工。

  记者看到,这件“地动仪”全部用临沭当地产的柳条及部分细铁丝编成,“地动仪”的形状有点像一个大酒坛,四围分布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外形与中学历史课本中东汉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非常相似。

  周圣福说,早在1年前,他有了开始编织地动仪的想法。柳编是临沭沭河一带的传统特色产业,当地的农民将杞柳编织成筐、箱、囤、斗、升、簸箕等,产品还大量出口国外。在临沭县广大农村,流传着“闯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学会柳编这一行,三年五年盖楼房”的口头禅,小小柳编已成为临沭农民就业、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柳编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临沭的一张名片,乡亲们的积极性很高。”周圣福说。现在,编农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篮、箢、筐等简单的柳编产品,开始有意识地向工艺品发展。

  周圣福说,柳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临沭的特色文化产业,临沭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是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基地。他编了30多年柳编,编“地动仪”的目的是想创作一件满意的作品。

   耗费一年,用去150斤柳条70斤铁丝

  周圣福说,历史上最早的地动仪由东汉张衡发明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不同材质、形制的地动仪,已成为一种艺术品摆设。

  “临沭柳编业源远流长,从唐代贞观年间,临沭就已经出现了柳条编织这项技艺,作为一辈子从事柳编业的农民,他有义务也有信心去推广柳编文化。”周圣福说,地动仪从开始设计创意到最后成品历时1年之久,是以张衡创作的候风地动仪为原型,八条龙对称分布俯卧在坛形罐身上,龙口含珠,欲含欲吐。下方八只蟾蜍一一与之对位,上下隔空相望,“动”与“静”结合,趣味横生。

  “粗略估计,这件地动仪用了150斤柳条。由于编织的需要,柳条被剪头去尾,加上70斤铁丝,最后成型的‘地动仪’将高达200多斤。”周圣福说,地动仪高1.8米,每条小龙长1.5米,这件巨型作品最难编的当属地动仪面上的这八条小龙,这部分用的铁丝也比较多。

  周圣福说,目前,他创作的这件柳编地动仪已由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接洽,准备收藏。小小柳条编织着临沭沭河一带农民的梦想和幸福,他想通过这件柳编的地动仪,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沭县的柳编事业,了解柳编这种非遗文化。(记者 刘青 通讯员 王文杰)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