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强县域必须强 从城市升级看青岛县域经济

12.04.2015  11:19

  近几年,山东青岛县域经济的抢眼表现堪称“现象级”:2011年,全省县区地方财政过40亿元的5县区“光荣榜”上,身为全省发展龙头的青岛,尴尬地榜上无名。随后,青岛县域经济启动“赶超发动机”,始终以高于全市、全省1至2个百分点的增幅高歌猛进:2014年,全省地方财政县(市、区)前五强,青岛独占四席;全省116个县生产总值排名,即墨占据榜眼,胶州平度莱西分列第五、六、二十位,青岛的四个县级市全部入围全国百强。

  “县域强则城市强”,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结论。事实也的确如此:青岛县域经济的突飞猛进,体现的是决策者对“城市强县域必须强”这一发展逻辑的清醒认识和重点着力,是近几年青岛实施“全域统筹”发展战略升华的直接产物,也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标识。

   全域统筹

  释放县域经济潜力

  21个经济功能区,10个落子县域,蓝色硅谷、红岛经济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板块的牵引作用全面显现

  在时间节点上,青岛县域经济的提速,与2011年初新一轮青岛空间战略规划出台基本重合,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再清晰不过的观察视角:县域勃兴,是青岛“全域统筹”这一战略背景上的最夺目的亮点。

  青岛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周江杰细道原委:相当长一段时间,县域发展是一个让青岛略显尴尬的话题。从全国看,与动辄县域经济占比70%多的珠三角、长三角相比,2011年,占全市近七成面积的青岛县域,经济产出勉强过半,是一个刺眼的短板;在省内,青岛身为龙头,担负着带动全省的重任,但却连自己的县域都没有带起来。

  究其原因,青岛郊县,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划归青岛,由于历史“惯性”作用,青岛没有跳出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势,最突出的表现是,规划一直仅限于城区规划,在空间、产业、基础设施诸方面,都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支撑,广大县域优势始终无法充分发挥。

  这种局面随“全域统筹”战略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写。2011年,青岛出台城市历史上首个全域发展规划,“全域统筹、三城联动”城市布局的展开,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得到了空前释放。

  胶州湾畔的胶州,处于青岛三城联动“品”字形格局的核心位置,青岛中心城区的重新构筑,使全国八大机场之一的4F级胶东国际机场花落此处,胶州的发展也由此境界大开: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与中航集团打造百亿级航空产业基地,加上与之前的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心站枢纽、全国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示范区等优势结合,一个新的千亿级物流产业呼之欲出……胶州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立新说:这一布局,至少能在经济体量上“再造一个胶州”。

  一个大项目的布局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一个产业聚集区就是一个发展新高地。这样的场景,几年来在青岛县域成燎原之势:设计产能60万辆的德国大众商用车基地落户即墨龙泉,带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0%,将形成令人惊叹的三千亿量级汽车产业集群;抓住城乡统筹“牛鼻子”,对流域面积占青岛市域总面积一半的大沽河进行全面治理,辖区流域范围内50个镇、240万人口旧貌换新颜。

  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反复强调:相较国内同类城市,地域海域比较广阔是青岛一个很大的本土优势。伴随着县域在全市经济版图的大显身手,这一优势正迅速“变现”:基础设施方面,全市陆续完工、开工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城际轨道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县域的发展承载能力脱胎换骨;产业布局方面,全市21个经济功能区,10个落子县域,蓝色硅谷、红岛经济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板块巨大的牵引作用全面显现,青岛县域正在“全域统筹”开启的新纪元中加快腾飞。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