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提质增效

31.10.2015  11:23

  2015年6月5日,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同时公布山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对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的文化设施、广电设施、体育设施、流动设施、服务设施提出具体的标准要求。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好,同时还要利用好,充分发挥好这些设施的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舍得投入,同时还要投入得有价值、收实效,全省上下不断探索,创造出一批“国家级”的好经验、好作法,并当作典型经验全国推广。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培训班上,各地就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充分交流经验,又涌现出一批“金点子”。

 

  近日,记者从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培训班上了解到,我省在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投入249亿元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健全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十艺节后,基本保持每年投入60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如何,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培训班上,来自全省17市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的情况和提高利用率的先进经验。

   建设“对味”的文化服务设施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中,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也是如火如荼。建什么?如何用?一直是萦绕在基层文化工作者心头的一大难题。今年上半年,临沂市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群众文化满意度电话调查。“几万次的电话调查结果出来,对于我们了解群众对文化活动满意情况、当地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对文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等很有帮助。”临沂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兰峰说,“像莒南县的农家书柜、兰陵县的农家小书屋等做法就是我们电话调研得出来的结果,下一步将在全市推广。”王兰峰认为,学校中的学生、大型企业中的工人等群体,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文化生活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要有设施,下一步要把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到他们中间去。

  “在农忙时节,农村的文化小广场白天晒粮,晚上跳广场舞。文化小广场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老百姓对文化小广场的评价非常高。”潍坊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由庆讲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他介绍说,潍坊市在临朐县蒋峪镇进行了潍坊标准文化小广场建设试点工作,目前蒋峪镇的76个行政村,村村建有集宣传、演出、展示、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准硬化的文化小广场。由庆认为,“像这种硬化后的文化小广场,既有生产的实用性,更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利用效能提升,俨然成为一个乡村生活的公共空间。”

  在聊城,在基层文化服务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有的喜欢书画,有的喜欢戏曲,有的喜欢演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到均等化而不是平均化,就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化。”聊城市文广新局局长助理曲保成说。据介绍,聊城市阳谷县在为村文化活动室配备设备时,在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了配送“文化礼包”的形式,让各村选择村民喜爱、实用的设备,解决了不同群众的需求。

   文化活动多,文化设施利用效率才高

  “基层文化服务设施以前谈数量,现在谈利用。想要提升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就要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吸引群众参与。”泰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徐涛说。在泰安,创新开展了以“文化走亲”活动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的举措,在县市区之间、乡镇片区之间、乡镇之间、村与社区之间和社区与驻地高校、企业、单位之间六种范围内进行。“文化走亲”内容包括“击鼓传花”示范性文艺演出、“神马作品”书法绘画摄影展、“我是领英”文艺骨干擂台赛、“我们的庄户剧团”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等。“这些内容新颖、方式灵活的‘文化走亲’活动在基层文化广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中举行,从文化服务的方式和内容上作出了创新。吸引群众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才算得上高。”

  今年11月,东营市将迎来第三届“舞动黄河口”广场舞大赛。这是近年来连续组织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成果展示。据东营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孟庆璟介绍,东营市已经连续5年选择中心广场开展“欢乐黄河口”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每年有500多场广场文艺演出。“文化广场在有文化活动时可谓人山人海,组织群众喜爱的活动成为有效利用这些文化设施的法宝。”孟庆璟说。

  用威海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梅力的话说就是:“威海市社区、农村中,现在是‘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据介绍,近年来威海市依托各类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活动,形成了“幸福威海”、“新农村乐百姓大家唱”、“母爱文化节”、“皇冠之夏”等各类文化品牌活动110多个,涉及文艺演出、公益讲座等。“现在不愁文化设施建好了没人用,而是担心文化活动不够多、不够好,对群众没有吸引力。将来要想方设法更多地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让文化设施闲置起来。”

   发挥关键人的作用,带动文化设施利用

  在临沂市河东区独树头佳园社区文化中心宽敞明亮的书画活动室中,记者遇到了正在组织书画爱好者进行书法临摹的刘西玉,作为文化中心书画活动室的负责人,他还自封了一个“书画协会主任”的称号。“平时的工作就是组织大家来写写字、画点画,缺笔墨纸砚的来找我要,想要请外面老师来指导了我来联系。很多工作都是零头碎脑的,但因为喜欢,干起来还挺带劲的。”刘西玉说。

  在王兰峰看来,正是像刘西玉这样的“文化能人”带动起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的利用。“还有很多广场舞的领队,自发组织起广场舞队伍,定期进行广场舞排练、演出,这些‘文化能人’一呼百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在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利用上起了关键作用。”

  在淄博,县镇的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等基层的文化设施、设备建立了一套详细的管理制度,并由专人管理。同时制定下乡辅导制度,来自区县图书馆、文化馆的业务人员电话公开,走到基层,实行包片培训制度,对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基层文化设施建好了,要用起来还是需要人来管理、指导和带动。现在,基层的文化站长在接受专业辅导学习之余,还要参与交流和考核。这些制度,有效激发了基层文化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普及,让基层文化设施不仅用起来,而且用好。”淄博市文广新局调研员李玉福说。

  此外,济宁市将弘扬儒学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之中,由33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组成“高级讲师队伍”和60名由志愿者、文化系统业务人员组成的“志愿讲师队伍”共同构成“儒学讲师团”,为济宁特色的乡村儒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力量。德州市建立文化辅导员制度,常年开设免费辅导班,每年6至9月份为下基层免费辅导季。现在,每个县市区培植10支文艺辅导队、100支文化团队、1000名优秀文化人才。这样的基层文化人才“十百千工程”为基层培养了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推动了基层文化设施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