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决定命运! 地方戏曲在金乡再展新活力

03.03.2016  10:06

3月2日下午,金乡县“送戏下乡”活动走进鸡黍镇焦杭村

   中国山东网3月2日讯 (记者 孙杰)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经过历史的交替更迭,原本频临失传的山东梆子再一次在鲁西南平原地区兴盛起来。在今天下午的金乡县“送戏下乡”活动现场,山东梆子的传统剧目《吴凤岭》不但让鸡黍镇老百姓大饱眼福、耳福,也让“到金乡听戏”媒体行采访团成员对金乡县地方戏曲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了更深的认识。

   镇文化站站长工作三年 她成了半个“票友”

  1987年出生的杜冬菊担任鸡黍镇文化站站长已经近三年,虽然一直对外声称自己不懂戏曲,可是由于工作的原因,杜冬菊不但能够分清演员唱的好与坏,甚至还能对那些群众演员指点一二。杜冬菊说,或许是在这一行呆的太久了,自己这个门外汉已经成了戏曲界的半个“票友”。

  在业内,不少专家评价山东梆子时,都把它与鲁西南一带的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等表演动作粗犷、架式夸张的戏曲种类相提并论,“在推圈走圆场时,几乎所有的戏种都是右手推圈,左臂随之有节奏地摆动;表示愤怒、急躁等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跺脚、捋胳膊等动作。”有专家表示,不论是哪种行当,“推圈”时动作总是不尽相同。不过在杜冬菊看来,它们却是有本质区别。杜冬菊告诉记者,相比于山东梆子,她更喜欢金乡口音浓厚的“四平调子”,“或许是乡音的原因,四平调能够给我一种家的归属感。”

   戏曲氛围浓厚源于地理位置 金乡人手里没钱也要听戏

  在文艺节目丰富多彩的今天,传统的戏曲却依然是金乡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之一。“今年春节到现在,仅鸡黍镇就有十余个村庄在过年时从外面请戏班子到村里搭台唱戏了。”杜冬菊告诉记者,鸡黍镇的戏曲文化生活丰富与否一般是与当地大蒜收成挂钩的,“近两年由于大蒜价格飞涨,鸡黍镇各村请戏班子演出的次数也较往年有了不少的提升。”

  历史上,金乡县被称为山东省的“戏窝子”。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建中看来,这除了与金乡地处平原地区密不可分外,与金乡人自身只喜欢戏曲也不无关系,“我从小在鲁西南地区长大,对这块地区有着深厚地感情。”马建中告诉记者,在当地人心目中,金钱与听戏其实并无直接的瓜葛。

  “回到三十年前,在金乡即使你手中只有两块钱他们也会把它用来听戏。”马建中说,虽然金钱关乎今后生活,可是当地人更喜欢追求那种将手中所有的钱买两斤猪头肉、打几两好酒到戏院听戏的文化生活。

   专家鼓励多创作现代戏 同时注意戏曲精华的传承

  记者从金乡县“送戏下乡”展演上看到,观看展演的以老年人为主。当地人告诉记者,除了正值工作时间外,年轻人看得少也与展演的曲目偏传统也不无关系。对此,山东戏曲类非遗保护领域专家马建中认为,目前山东戏曲类演出确实多少都会带有历史的陈迹,想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听戏学戏还是要多创作现代戏。

  “地方戏曲的精神内涵是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重担,想让历史文化为新社会所接受就需要赋予它新的生命活力。”马建中告诉记者,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是戏曲吸引年轻群体的重要手段之一,“新人新社会就要欣赏与时代能产生共鸣的健康向上的新作,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喜欢和热爱戏曲。”

              同时,对于戏曲创新与传承的关系,马健中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在下午的金乡县高河街道魏楼村百姓大舞台,一场现代戏《半亩养老地》精彩上演。马健中肯定了演员的创作和表现,同时指出,现代戏的创作和表演,要注意传承戏曲艺术形式的精髓,不能求创新而疏忽了对精华的传承,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戏曲了。

作者:孙杰         编辑:邹淑娟        责任编辑:胡立荣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