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记录多个“中秋面孔” 别样中秋一样团圆

09.09.2014  17:55

  □记者 王世翔 报道  9月6日,在青岛开往上海虹桥的G232次列车餐车上,客运人员为旅客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旅途联欢活动。

  □记者 于冬亮 报道  方菲雨跟学生们一起品尝月饼。

  □记者 王兆峰 报道  李苗苗放学后,正在照顾瘫痪的母亲。

公交“夫妻车”司机 30分钟的团圆饭
  在贯穿“青黄”的岛城交运温馨巴士隧道3路上有一辆“夫妻车”,丈夫叫杨得见,妻子叫刘泽英,虽然驾驶同一辆公交车,但他们每天的“交集”只有午饭的30分钟时间,他们没时间一起逛街,没时间一起旅游,更没时间一起过中秋节。
  每天一早杨得见就得发车,下午1点左右,妻子刘泽英赶到隧道3路始发站,因为这是她与丈夫交班的时间。这个时候,妻子也会给杨得见带来午饭。他们一个要上早班,每天晚上8点多钟就要睡觉,另一个上晚班,每天晚上回家就已经10点多,这对夫妻只有在吃午饭的30分钟里才能坐在车里聊聊天,这宝贵的30分钟,是两人一天中难得的见面时间。
  吃过饭后,刘泽英接过丈夫的“接力棒”,开始了下午的工作。“隧道3路全程60公里,经过30个站牌,用时2个小时,每天如此‘轮回’。”刘泽英说。
  今年,他们的中秋节又不能和家人共同团聚、赏月,两人相处的时间也仍和往常一样只有中午的30分钟。“公司承诺,等到节后不忙了,一定给我们俩一起调休放假,陪着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共享天伦之乐,再过一次节。”说这话时,杨得见难掩兴奋,开心得像个孩子。
烟台外教方菲雨 老外的中秋节
  “中秋节前,在东海外国语学校食堂,我和师生们一起亲手制作月饼,了解月饼、中秋的由来,欣喜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9月6日,在龙口市东海旅游度假区,方菲雨告诉记者。
  原名Irina的俄罗斯姑娘方菲雨2008年来到中国,并于2012年进入烟台南山集团任职东海外国语学校英语口语教师。如今,方菲雨在烟台买了一套房子,丈夫和孩子也陪在身边,在中国彻底安了家。
  中秋对于中国人来说,象征着团圆,象征着亲情。谈起中秋,方菲雨最大的感受是:“浓浓的中国味,深深的团圆情。
  中秋节期间,参加民俗活动总能让方菲雨兴奋不已。“放假这几天,每到晚上,街上、公园里都特别热闹,有表演节目的,有卖灯笼和工艺品的。朋友告诉我说,兔子样式的泥塑称作‘兔子王’,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月亮上住着一只兔子,因此‘兔子王’也喻示着中秋节。”方菲雨说,身在异国他乡,热闹往往给人温馨的感觉。
  今年中秋当晚,方菲雨打算和丈夫孩子一起去公园吃月饼赏秋月。“我现在正在逐渐融入中国,和家人朋友在一起,一点儿没有身在异国他乡的陌生和孤独。
冠县无人抚养儿童 李苗苗的新家梦
  “快来看,这就是我们家的新房子。”9月7日中午,一进李苗苗家门,她就兴奋地领着记者参观她家的新房子。四大间宽敞的楼板房,崭新的门窗,客厅、卧室、厨房布置有序。
  李苗苗家住冠县桑阿镇白集南街村,今年12岁,父亲在她7岁时因心脏病离世,47岁的母亲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家中还有73岁的祖母和104岁高龄的高祖母。照顾3位亲人的重担就落在了苗苗身上,放学后,她回家做饭,喂妈妈吃完,她才吃。
  “孩子爸爸走后,家里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李苗苗的母亲徐红芹含着泪说。新房旁边的老房还没完全拆除,屋内阴冷潮湿,墙壁残破,土质地面坑坑洼洼,门窗破败不堪,站在屋内向上看,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天。房顶因长年漏雨被糊上了一层编织袋。房顶上坍塌下来的檩条把编织袋压破,露出一截十厘米长的断头。
  今年,冠县开展了党员领导干部帮包“双孤”困难家庭活动,李苗苗家被纳入了帮包范围。“现在多亏了大家的帮助,不仅送钱送物,还为我们申请了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让我们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今年我们全家能好好过个中秋节了。”徐红芹说。
  5月份时,记者曾来过苗苗家,当时在旧房子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画,上面画着苗苗和妈妈,还画着一个小房子,写着“李苗苗和徐红芹的家”。这是今年春节时画的。现在,这个梦变成真的了。
  (本组稿件由 白 晓 江昊鹏 曲旭光 李 梦 王兆锋 报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