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改善“气质”还需久久为功

08.01.2016  11:41

  盼望蓝天,或许是不少人的新年愿望之一。

  在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山东经历了4次雾霾污染过程,霾预警天数达到了18天。

 

  面对雾霾,我们能做些什么,更应思考些什么?

  频发的雾霾,让人们厘清了认识:污染物累积是基础,气象因素是触发因素。这就决定了,我们只能在污染物排放上狠下功夫。

  产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能源结构单一等问题,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原因。减排,通过提标改造,督促产业优化升级,是行之有效的“抓手”。全国电力供应中约80%是需要烧煤的火电,调整能源结构是关键,而这需要理顺基础能源比价关系,冲破利益固化藩篱。

  “气质”有区域效应,治霾须协同考虑。城乡、城城、省际之间,信息如何共享,措施如何协同?重污染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预警的提前量,受制于气象研究的滞后。限行、限产、停课……关系巨大社会成本的应急举措,如何更科学、更有效?

  雾霾还是城市病。城市建设,大楼耸立,却忽视了城市风道的研究、设计,加剧了城市静风天气,易形成污染物高度累积。

  治霾,对于当下中国,已不仅是一个环境课题,需要顶层设计、多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各级政府的战略定力、科学施策。治霾是场持久战,从现在做起,步步为营,才能期待久久为功,实现“气质”逐步改善并最终达到质变。 

  网址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107/Articel02008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