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活跃戏台子更要抓住人心

10.08.2015  17:05

  在过去,戏台搭到乡里村间,咿咿呀呀唱起来,总能吸引一些“粉丝”在台下随着戏曲的故事喜怒哀乐。一场整本大戏或是一折子小戏,很容易与群众建立一种精神的沟通,惩恶扬善、孝悌友爱等传统教化随着戏曲的故事雨润心田,移风易俗。戏台子成为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戏曲成为重要的教化通道。在笔者看来,如今,戏曲登堂入室追求高雅精致的同时,活跃戏台子也不能放松,通过戏台子走近群众,让优秀文化艺术深入人心。

  有一次去邹城市采访,重点关注当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经验做法。正好遇到一个庄户剧团“泗水明星剧团”的演出,剧团把当地群众喜欢的豫剧《孟母断机教子》带到乡村的舞台上。台上“草根”剧团演得一丝不苟,台下群众听得津津有味。当笔者为一家泗水的剧团怎么来到邹城演出而纳闷时,当地负责人解释,邹城市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向专业剧团、庄户剧团挂出标的,通过招标购买,送传统经典剧目或者是与当地历史文化贴近的新创剧目下乡。这种招标购买,是有多方面标准的,包括对剧团演出水平有要求,对送戏下乡的剧目也有要求。对剧目的要求,核心就是内容健康,贴近当地百姓。《孟母断机教子》正是招标而来的“送戏下乡”演出的一场,受欢迎也就不足为怪了。

  事实上,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也属于探索比较早并已经广泛推行的省份。将“送戏下乡”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做法,既满足了群众对戏曲的文化需求,又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同时还带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一举而多得。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我省正起草《山东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和购买目录》。

  目前,活跃戏台子的“利好”消息不断。国办近期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根据当地群众实际需求,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据笔者了解,此前,山东省已经连续三年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工程,配套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实行“政府补贴、院团演出、农民看戏”的公共文化服务,在2014年已经完成各类戏曲下乡演出3.4万余场。

  在今年出台的山东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把文化惠民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制定完善公益性演出的补贴制度,深入实施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工程、“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惠民演出措施。让戏曲走近群众、深入人心,与群众共生,在群众中繁荣发展。今年,省财政计划拿出1000万元,用于购买500场省直院团演出服务,送戏到全省各地农村;拿出400万元购买演出服务送戏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

  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年一村一场戏”惠民演出工程,财政支持院团送戏下乡……一系列的措施让戏曲到达群众的路径畅通。不过,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注意。在送戏下乡的演出中,传统经典剧目的演出撑起了大部分台面。一批反映当下城乡生活、反映时代动向的“新戏”,“送下去”的比例较低,无论是剧团还是观众,好像态度都不怎么热情。据笔者观察和了解,形成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基本上都采取了“双向互动”的模式,即老百姓“点单”,然后政府“买单”,老百姓点的单中,传统经典剧目被点得最多,也最受欢迎。因为观众更喜欢老戏,喜欢听那些经典唱段,而对新戏不太认可。另一方面,戏曲业内人士也道出了送“新戏”下乡的苦衷,“现代的新戏,已经打破了传统剧目‘一桌一椅’简单的演绎方式,灯光、舞美、音响效果叠加,增加了送新戏下乡的难度。”

  这个现象也算提了一个醒。就是新戏创作,一方面故事要吸引人,另一方面不要忘了戏曲本质,一定要有拿得出手的精彩唱段,才能真正吸引戏迷,吸引老百姓。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演出环境,不同演出条件,可以排演出不同的版本来,这样演出的适应性更强,灵活性更大。

  有剧作家曾告诉笔者,戏曲是“玩命”的艺术,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讲述人的命运来讲故事的艺术。在这种程度上,“人”和“故事”才是戏曲的核心,如何让戏曲的“人”和“故事”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教化功能深入人心才是应该考量的。传统剧目、新编剧目都应在有路径到达群众之时,考虑如何以故事和意义“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