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聊城模式”在全省推广

18.09.2014  19:07

        ◇部门联动:  标本兼治打“组合拳

  今年2月,聊城市委、市政府针对建筑渣土车违规运营问题召开专题会议,把建筑渣土的运输管理作为防治大气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群众出行安全的民生工程来抓,组成了由副市长任晓旺为总指挥的市城区建筑渣土运输管理指挥部,牵头建委、公安、交通、环保及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并采用部门联动机制,开展渣土车违规违法运营专项行动。

  针对运行中的渣土车,实施“双严”“双管”管理,对进入城区渣土运输市场的单位、个人、车辆实行准入制度。交通部门依据《聊城市城区渣土车通行证管理暂行办法》、《聊城市城区渣土车运行注意事项》规定,对所有车辆建立车辆驾驶员管理档案,经身份确认、培训教育、规范标准、违章记录、隶属单位(公司)逐一建立台账后,一人一档,与驾驶车辆档案实行合二为一管理,发现违规后实行重罚。交警部门对城区渣土运输车辆统一编号,统一标识,统一密闭改装,统一安装GPS卫星定位装置,人车合一,发现违规先处罚人,再处罚车,最后处罚单位(公司),直至取消资格。未取得《城区渣土车通行证》的渣土车一律不得在城区范围内通行,违规将受重罚,处罚均按上限处理。

   ◇严罚重管:

  渣土运输环境得到净化

  “凌晨4时许,两辆改装后的斯太尔车辆趁着夜色,由南向北,缓慢地行驶在聊位路上。当行驶至聊城市新南环道口时,被正在巡逻的执法人员抓获。据悉,2名车主均为东昌府区个体营运人员,车辆未取得运营资质,也没有安装任何扬尘密闭设施,两辆车均被当场扣押,司机吴某某、刘某和张某等四人被接受调查。”这是在全省建筑渣土车规范管理现场会上,视频资料中播出的一幕。

  专项行动以来,聊城公安、住建、市政、城管、交通等职能部门抽调精干力量150余人,组建联合执法队18个,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从建筑工地源头、车辆渣土运输许可、运输路线管控等各环节加强集中治理。并实施网格布局,实时监控整体整治方案。对全市的非法渣土运输车辆实施网格化划分与管理,交警、市政,行政执法3方人员成立18个执法小组,每小组有3名交警人员和1名市政和行政执法人员。18个执法巡逻区域包括进入市区的各个交通路口和市区内部的所有施工现场道口。“这些区域内有专门警力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和不定时巡逻执法,有效遏制了非法渣土车的上路运营。”聊城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队长张金忠说。

  截至目前,聊城市共抽调警力200余人,核查车辆4000余辆,查处违法车辆1768辆次,处罚车辆809辆,扣押非法车辆229辆。

  对于渣土车的途中管理,聊城市探索由公安交警部门牵头治理,这一模式为全省先例,引起了省有关部门的关注。现场会上,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一做法效果较好,在于交警的执法权限和执法力度大。

   ◇规范管理:

  让合法渣土车畅通无阻

  在大大小小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一辆辆建筑渣土运输车不断地往返,但都已看不到满载的石子、水泥,沙土等建筑材料和垃圾,取而代之的是悬挂统一编号、配有GBS卫星定位系统,经过统一改装加装扬尘密闭装置的新型渣土车。

  “整治目的不是取缔,是要让有运营资质的运输车辆在达标的同时,按规定时间、路线有序运营,从而保证聊城水更清,天更蓝,市民宜居环境更好。”聊城市交通局局长高洪岩说。

  根据《聊城市城区渣土车通行证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改装建筑渣土车,应由施工单位或个人持驾驶证、行驶证等有关证件到施工单位所辖交警大队申领“渣土车专用标识受理流程单”,到指定地点进行统一整改、安装“渣土车专用标识牌”后申领通行证。专项行动以来,市政管理、交警、交通、行政执法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采取上门服务的办法,为渣土车重新审批通行手续、督促密闭改装,安装卫星定位,颁发统一编号牌。工作组的热心服务受到了众多资质单位和驾驶人员的欢迎。“2013年聊城市拆迁量达到1000多万平方米,拆迁量在全省第一,但空气质量却达到历史同期最好,这与建筑渣土车规范管理是息息相关的。”聊城市行政执法局局长袁炳臣说。

  在规范管理的同时,聊城交通部门与交警、行政执法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对全市具有运营资质企业的车辆进行上门服务,统一登记管理,安装GBS卫星定位系统和扬尘密闭设施,既节省了车辆所有部门时间,也加强了对驾驶人员的宣传教育。这些达标车辆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常运行,还在最短的时间内被纳入了规范的监督管理。目前,全市已有125辆合格渣土车取得了《城区渣土车通行证》,基本形成城区建筑渣土运输规范的营运秩序。

  网址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40917/Articel21004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