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学位证“人材”“人才”哪个对?山大教授有话说

06.07.2016  13:47

  前两天,有网友爆料说山大的学位证出现错别字。这位网友指出:山大学位证封面印的学校办学宗旨是“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内文图案上则是“為天下储人材,為國家圖富強”,此外校园石刻则是“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强”。这位壹粉很迷惑:到底是该用“人材”还是“人才”呢?

  因为恰逢多所高校发生毕业证或学位证印刷错误的事故,这篇稿子的社会关注度也挺高。

  山东大学宣传部第一时间就这个问题作出了官方解释,认为“人材”“人才”是繁体与简体的区别。

  7月5日,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冯大诚通过他在科学网上的博客发表文章,再次就这一话题进行了学术探讨。

   原标题: 从人才与人材说起

   1. 缘起

  凑热闹可能是许多人都愿意做的事情。在上月底那几天有报道称某高校的毕业证上把International错印成Lnernatioanal之后,《齐鲁晚报·壹点》就立刻有文章指出:“山东大学今年学位证书上有错别字!在其封皮上写着‘为天下储人才’,但在学位证上却写‘為天下储人材’”,文章指责道“居然把自己的办学宗旨都写错了……才错写成了材,这印证书的是学瑙鲁语的吧?”。接着新华社记者也发表文章说“近日,多所高校都闹出毕业证印制错误的‘笑话’”,而且不点名地指出其中有“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向以治学严谨著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的文章是这样说的:

  28日下午,壹粉“大白鲨”在齐鲁壹点情报站上发上了三张照片,一张是今年山大学位证书的封皮,上面写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一张是学位证,上面写着“為天下储人材,為國家圖富強”;还有一张是山东大学官方网站截图,上面写到山东大学办学宗旨是“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与学位证封皮上的相同。

  与此同时,不少山大小伙伴反映,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南门正对大门的校规石上,刻的是“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强”。

  一会儿“人才”,一会儿“人材”,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这看起来真像是一个大丑闻了,堂堂一个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竟然连自己的“办学宗旨”该怎么写都没有弄清楚,还妄得“向以治学严谨著称”的虚名。

  不过,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简单。报道又说:

  ,山大宣传部作出官方回应,山大办学宗旨……出自1901年山东大学堂诞生之时,袁世凯呈光绪帝《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章程原文为繁体字:“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强”。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1144页“人才”词条,“人才”同“人材”。故学校在使用办学宗旨字句时,根据原文,繁体字书写时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简体字书写时用“”。

  事情还没用完,报道说,又有人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

  学位证上用的是繁体书写,为啥“”字却用的是简体字,没有跟章程统一?还有,章程和校规石上的“”字用了简体,学位证上咋用的却是繁体的“”?

  到底怎么回事?报道没有再说,看来《齐鲁晚报》记者对此仍然有疑问。

   2. 人才与人材

  那么到底是人才还是人材呢?哪一个对?

   都对。从古到今,人才与人材两个词就是等价的 。有的人喜欢写人才,有的人喜欢写人材。意思都一样。直到如今,正如山东大学宣传部官方答复所说,《现代汉语词典》上还是这样写的,这两个词被认为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这部词典被认为是现代汉语的用词规范

  但是,不知道是山东大学宣传部的先生没有说清楚,还是《齐鲁晚报》的记者没有弄清楚,此事与汉字简化无关,即与简化字还是繁体字无关。 人才不是人材的简化,这两个词是等价的词,用词典上的说法:“”。

  山东大学宣传部说,袁世凯呈光绪帝《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章程原文为繁体字:“為天下儲人材”。实际上,他的奏折上也是人才、人材混用的。请看下列三张照片

 

 

  在各次奏折上,所用才、材也是不相同的,我猜测是不同“秘书”用字的习惯并不相同。

  给皇太后、皇帝的奏折是严肃的事情,写字都是一丝不苟的,写错了,是要被政敌抓到把柄、被御史弹劾的,弄得不好就有“大不敬”的罪名。所以,这只能够说明这两个字在这里是等同的。

  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人才与人材等价,并不是简化字、繁体字的关系。

   当然,山东大学当局自己规定,他们对于这个办学宗旨的用字,当其他字是简化字时用人才,其他字是繁体字是用人材,作为它们内部的用字规范,也很好,无可非议。

  那么,怎么看学位证上那些字呢?是不是别的字是繁体字,“”用了简化字呢?

  首先,学位证上方的那些字显然是某一位先生的“墨宝”(见本文第一张照片的最上方),是手写的所谓“书法作品”,其中,“”的这种写法只是行书的通常写法,与简化字无关。

  我们的青年记者朋友似乎不大懂得写字,以为那样写就是简化字了,孰不知行草的言字旁就是这样写的,这也正是简化字的来源。古人也可以是这样写的。

  那么,如今看待齐鲁晚报记者最后提出的“章程和校规石上的‘强’字用了简体,学位证上咋用的却是繁体的‘強’”?

  首先,应当指出,这里记者朋友又用错了词,“”与“”的关系,不是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准确地说,强是现在的规范汉字,而強是它的异体字。

  这里能不能用异体字?能!道理很简单,请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

  第十七条 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在学位证题头的题字显然符合这些条款的规定。

  综上所述,《齐鲁晚报·壹点》和其他媒体对山东大学学位证和门口题词的质疑全部都没有站得住脚的道理,换句话说,山东大学的学位证在这个问题上并无错误。

  本文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字方面的基本道理,作为正规媒体的记者们不应当“傻傻分不清楚”。

   3. 从人才与人材两个词说开去

  汉字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字。同一个词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随便看几个例子:

   按和案 都可以用来表示“经过考核研究后下论断”(《新华字典》语),也可以组成等价的短语,“ 按语、案语 ”,“ 编者按、编者案 ”。 按验和案验 都同样表示(有关部门)调查(罪证)。

   辩正和辨正 都表示辨明是非,纠正错误。

   功夫和工夫 也是等价的词,都既可以表示占用的的时间,也可以表示本领、造诣。又如说那个戏曲折子(如京剧《文昭关》)是 唱功 戏,也可以说 唱工 戏。

   希和稀 稀少、希少;稀有、希有;稀罕、希罕;稀奇、希奇 等词中都是等价的,化学中的 稀土元素 也常常写为 希土元素

   标志和标识 也是两个等价的词。

  有些词甚至还可以有三种等价的写法,如 耿直、梗直、鲠直;原原本本、源源本本、元元本本 等等。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难以一一枚举。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汉语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而且为分布在极其辽阔国土之上的众多的人们所使用,同一个词有不同的写法是完全正常的现象。这是一个历史形成的现实。文化语言工作者所能够做到的只是把语言文字的用法整理、归类,进行适当的规范化,便于更好地语言交流。实际上,在其他语言比如英语中,同一个词有不同拼法也是常见的事情。

  语言文字是文化,不是技术,从而不能靠唯一的标准化来处理,退一步说,即使是技术的标准化也会留有一定的宽松度以利于技术的发展。

  我们的很多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已经习惯于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呆板的应试教育已经造就了一些低级的“机器脑瓜”,不知应变,不知道社会的多样性。而这样的教育仍然还在以极其强大的动力推进之中,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

  (冯大诚教授文章发表于科学网-冯大诚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2874&do=blog&id=98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