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古镇乡情——30年后再回故乡

06.03.2015  18:52

  大汶口镇,位于泰山南麓,大汶河北岸,因五汶(牟汶、瀛汶、石汶、柴汶、泮汶)汇聚之口而得名,也因大汶口文化发祥于此而享誉于世。

  这里是让我骄傲自豪的地方。大汶口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自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6000年的文明。汉朝时期,大汶口镇是锯平县城所在地,自清朝设镇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也是我出生的地方,撒满了童年的记忆。自1984年8月举家迁往泰安后,30年间再也没有回去过。

  2014年,一个又一个的偶然,冥冥之中仿佛是召唤。8月末,我再回到这梦萦的土地。走一走那古街,看一看那老房,听一听那乡音,掬一捧汶河水,品一品那久违的味道,尝试着用镜头和笔拂去时光的尘封,找回那已泛黄、斑驳的记忆,以解乡愁。

  汶水悠悠

  大汶河,泰安人民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和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秀丽的风光,是传承悠久东方古老文明的历史文化之河。

  大汶河上的古石桥:北起大汶口镇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是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修建的唯一一座横贯大汶河的石板桥,经过历代多次重修,古色古貌,是江北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并正常使用的古石桥。

  据史料记载,现存石桥全长570.95米,有65个桥孔,360余块大型石条组成,从远处看呈S型。漫步石桥,桥面上深深的车轮痕迹清晰可见,折射出四百年来的风雨沧桑和繁荣辉煌。

  石桥还有“一脚跨两国”的典故,就是指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

  小时候,石桥北端西侧至津浦铁路桥的河岸边,曾是我和小伙伴们放学后的乐园,捉虫、捕鱼、戏水……其乐无穷。现在比较珍贵的三叶虫化石(我们叫“燕子石”),那时曾经遍布岸边,随手可取,也是我和小伙伴们站在河边比赛“打水漂”的上好材料,“打水漂”获胜的标准自然是看谁抛出石片溅起的水花多且飞的远,现在这种石头则难以寻觅了。回想起来,那时真是不知道“且玩且珍惜”啊。

  明初建成的环村城墙:原有八大城门,解放后八大城门逐渐被拆除,现在仅在村南的明石桥北端保留了一段城墙和一个城门。

  站在桥上,两侧景色美不胜收。鸢飞草长,鹅鸭戏水,洗衣钓鱼,笑语欢歌,一幅幅和谐自然的画卷如妙手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