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天桥区“一村一年一场戏”全覆盖,14个村建起永久舞台

03.10.2015  09:35

  9月8日晚,济南市天桥区天成新居小区内,由天桥区文化局组织的吕剧《墙头记》再度上演,吸引了百十号人前来观看,现场掌声不断。天桥区文化局调研员吴岩感慨,老戏曲永远不会丧失市场,一口乡音、一出乡戏,就是乡愁,虽然年轻人对戏曲越来越陌生,但在老一辈的精神脉络里从未缺席。

  踏足一村又一村、送戏一场又一场,受吹捧的程度让下乡的专业演员们都有点“受宠若惊”,“来看戏的人百十号是少的,小一千人是常态,多的时候能有两千人左右。”

  在天桥区吕剧团唱了30多年戏的“台柱子”周继英说,观众中,有八九十岁的老人,有坐着轮椅、双目失明的残疾人,也有自带干粮一天连场观看的外村村民,还有外出务工回家和春节放假的留守儿童。“在露天的小文化广场上,咿咿呀呀的曲调百转千回、小曲萦耳、民俗传承,那种乡土中国特有的广场体验、村落氛围,是在现代化的3D影院里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今年3月6日,天桥区文化局组织送戏下乡到了桑梓店镇高王村,还是上演《墙头记》,一位带着90多岁老奶奶专程赶来看戏的年轻小伙说:“我专门请假带奶奶过来看戏,再演一天吧。”在村民们的强烈要求下,天桥区文化局最终决定在高王村加演了一天。

  天桥区黄河北地区下辖两个镇、120个行政村、8万多农民。这两个镇一直都有演戏的传统,村民们乡戏情结浓厚,但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唱戏的反而越来越少了,原先的戏班子存活越来越困难,村里能演的也越来越少,百姓看大戏越来越难。大桥镇卢家村村民说,他们村曾组建过吕剧、京剧队,但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没演过,戏班子回门,他们一盼就是30年。

  2014年开始,天桥区开始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以山东地方戏为主,实现了村和社区的全覆盖。今年来,已为两镇120个村送去40余个剧目的吕剧、豫剧演出132场,预计全年演出将超过150场。

  为破解好戏无人演、老戏没人会演的难题,今年,天桥区设立“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专项资金,保证了演出经费的顺利支付。政府花钱、农民看戏,确保活动持续开展下去。送戏下乡不能打车轮战,还得“种戏在乡”,天桥区支持农村小广场、小舞台建设,为农村小广场配备便携式移动音响,先后帮助高王、小马、怀庄等14个村建立了永久性小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