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社科理论界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

12.07.2016  13:41

向历史 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编者按:

近日,本市社科理论界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现将部分专家学者发言摘要发表。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

荣长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三个深刻改变的判断,凝练深刻地集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5年来的光辉历程,前所未有地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伟大贡献,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思考。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集中阐述了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这个伟大历史贡献,集中体现在实现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三个伟大飞跃,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通过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三个伟大飞跃的提法和具体内容的表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表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充分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伟大历史贡献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产生的深远影响。他首先指出了这一伟大胜利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随之指出了这一伟大胜利对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的深刻影响——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最后指出了这一伟大胜利对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的深刻影响——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上述关于对中华文明、社会主义理想、新中国三个方面的深刻影响的论述,向全世界清晰证明,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伟大贡献,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巨大的推动和改变作用。站在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论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同样也是前所未有的,表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历史思维和宽广的世界视野。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贡献的崭新论述,有利于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坚定理想,坚守信念,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共识,继往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正是建立在上述关于中国共产党伟大贡献的深刻论述之上的。正如他在讲话中所指出的:这些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天津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研究员

张博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这昭示了我们党的坚强定力,包含着对党走过的95年历程的深刻思考,体现着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我们党、国家、民族未来的高远展望,是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和时代课题。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成为了我们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未来的征程上,我们也必须永远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把坚持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辨证统一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历史性飞跃的成果。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才能富有鲜活的、永恒的生命力,也才能为中国共产党及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从而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面临着很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步骤、环节提供现成答案,这需要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以问题为导向,以正在做的工作为中心不断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不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和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前行,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中,比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等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世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思想理论结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丰富和发展,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指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就没有止境。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必将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继续谱写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崇高追求

天津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靳方华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深切向往和远大追求,是人们进取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革命理想高于天,革命信念坚如钢。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共产主义必然性,坚定以人民为中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初心如此,前行不止。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一贯秉持对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坚贞,才能经受一次次挫折与考验而又一次次奋起和壮大,才能无畏千辛万苦、勇克千难万险,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历经95年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把积弱积贫、一盘散沙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变成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全面迈向现代化、充满蓬勃生机的强大国家,使中华民族获得了最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了现实道路和美好前景,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对中华民族的丰功伟绩和人类世界的卓越贡献之根本原因,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在于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历史发展规律为遵循,以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为导向。为此,坚定理想信念,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深入学习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水平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让我们的理想信念充满坚实的力量。

理想信念的力量实现,在于实践,在于坚持崇高追求。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只有与党的理想信念保持一致才有力量,只有在实践中建功立业才有价值。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在成功面前不骄傲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不消沉,在诱惑面前不含糊不动摇,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忘初心,坚做合格党员。必须坚决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光辉事业,做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民立功,为国增光,为党尽责,保持崇高追求,为实现党的理想信念奋斗终生。

坚持“四个自信”的时空坐标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纪亚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四个自信”既体现着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底蕴,也蕴含着面向世界贡献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的内在诉求,从而在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两个维度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空坐标。

四个自信”体现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状态,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5000多年中华文明,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吸收、借鉴和扬弃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孕育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四个自信”蕴含着面向世界贡献中国价值、中国智慧的内在诉求。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也是人类实现和平发展与共同发展之路。中国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既改写了战争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这一历史宿命,也改写了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成功超越,为其他国家探索和坚持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为根本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崇尚和平、尊重文明差异的价值观,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各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强调各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外优秀思想文化和智慧的融会贯通,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中国智慧,又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张景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指出这些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再到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而后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有机体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不断提升到新的境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徐中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的基本取向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改革的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实现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同时,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改革开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今日之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全面改革;今日之开放,是对外对内的全面开放。改革开放的环节紧密联系,领域相互影响,每一步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将改革开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要对改革的走向、重点、路径等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谋划,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道,高扬起改革开放的风帆,才能最终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孙兰英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保持党与人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面对国内外风险与干扰,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开拓前进的根本保证。

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要长期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最根本的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信念不能移。

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在全社会凝聚改革共识,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公平感。要把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不竭的创造活力,不断释放全社会的创造能量,确保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作为党的核心工作。

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就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的宪法权利、幸福生活权利,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地使用起来。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在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谋划人才工作,努力形成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的良好环境。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王存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从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这种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并未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二是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恰当认知。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三是对世界大势的正确把握。当今世界大势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中国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意味着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早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中国将自己的外交宗旨确立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意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自身发展的辉煌成就成为世界的机遇,并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出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大力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它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有利。中国希望与世界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我们这个星球。

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赵晓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之一,就是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党必须始终不断进行的一场自我革命,是党面临的一个极为深刻的历史考验。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和始终如一的坚强决心,同一切弱化先进性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首先要有科学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事业也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把党的建设工作放到更加关键更加突出的地位,为我们的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必须把严贯穿始终,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全面从严治党,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切入点和重要环节。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从严治党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才能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党的作风建设事关党的形象,事关党心民心和社会风气。要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久久为功,抓常、抓细、抓长,实现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的良好社会氛围。腐败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面临的最大危险,必须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彻底形成压倒性的反腐败态势,筑牢拒腐防变的基础,加强执政安全。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需要全体党员共同努力,更需要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选人用人的标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是党在干部政策方面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选好、用好、管好干部,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党的事业一定能够兴旺发达。

全面从严治党,要抓好关键少数,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要教育干部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只有如此,党的领导干部才能成为8800万党员的中坚,成为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