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奎文区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管理新模式

28.09.2015  10:09

  近年来,潍坊市奎文区以建设文化强区、打造文化奎文为目标,以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坚持科学投入、稳中求进、开拓进取的工作基调,创新发展、均衡发展、突破发展,逐步建立了文化设施较为完备、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重点工程快速推进、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共建共享共赢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无缝隙、全覆盖,创新实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建设

  为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无缝隙、全覆盖,避免出现服务漏洞和死角,奎文区以辖区内的街、路、巷、河为界,将全区划分成61个文化服务网格,每个网格规划建设社区文化中心,居民步行不超过10分钟就能就近享受到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建成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专门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出台政策标准,完善推进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查调度。二是统一标准打造。按照文化活动广场、特色文艺表演队伍、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培训室、书画室、文化夜校、文化长廊等九位一体的功能要求,为居民免费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三是健全协调推进机制。把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列入全区千分制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明确服务管理规范和绩效考核办法,督促指导街道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工作责任制,层层明确标准、落实责任,有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四是建立落实保障机制。区政府与8个街道办事处签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区、街两级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无缝隙、全覆盖的责任和保障全区居民就近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零距离、心贴心,着力实施“群众身边的文化”等惠民工程

  坚持文化服务面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针对城区居民居住相对集中的优势,致力于打造文化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文化部门与居民群众的“心贴心”交流,将文化设施建在群众的家门口,将文艺展演送到群众的身边,将文化设备送到每一个优秀站点,着力实施“群众身边的文化”等惠民工程,积极推动文化共建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全区共8处综合文化站,其中2处一级文化站,1处二级文化站,2处三级文化站,其余三处也已达到三级以上文化站建设标准,面积最大的达到5000平米,最小的800平米,均具备标准化讲座室、排练厅、图书室、书画室、棋牌室等,长期开展各种培训、比赛、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二是加强基层文艺队伍建设。鼓励各文化站组建文艺队伍,打造“一街一品牌”,每年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10支特色文艺队伍,促进各街道、社区文艺队伍更加积极的为群众创作出更好更贴近百姓的好作品、好节目,全区已有群众文艺队伍90支,业余演员5000余人,年演出场次达到1660余场次,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扶持综合文化站点打造。积极筹措专项资金,购置液晶电视、电脑、高品质音响、书橱、钢琴、演出用灯光等设备,以及便携式化妆箱、演出服装、各类乐器、头饰、道具等,通过每年举行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设备发放仪式,发放给街道综合文化站,用于各街道、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了综合文化站开展各项活动的积极性。

  三、“你点菜”、“我送菜”,探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菜单式”服务

  一是调查研究摸清群众需求。针对居民群众兴趣爱好和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的现状,组织开展了文化供需调查研究,共发放了调查问卷1000余份,组织召开社区群众座谈会15场,分别与100多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众进行了个别交流,广泛征求意见,摸清了居民群众看书读报阅览、增添文化设备、增加文艺演出、广场电影放映、免费文艺辅导等方面的需求,实现了由“我给你接”向“你需我送”、从注重研究文化服务供给向注重研究群众文化需求的转变。二是探索实施公共文化“菜单式”服务。为做好文化供需对接工作,整合了全区的文化服务资源,建立了文化设备配备、图书进社区、文艺演出进社区、电影放映进社区、文艺辅导进社区等五大类菜单式文化服务项目资源库,探索建立了“基层点菜、区里配菜、按需送菜”的“菜单式”文化服务新模式,社区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私人定制”所需的文化产品,真正使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踊跃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把文化服务资源变成一道道面向全区群众的精神“大菜”,供基层自主选择,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服务。三是加强“菜单式”服务延伸。为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制度,采用“送文化下基层”的形式,在军营、学校、进城务工农民集中的工地、运输窗口开展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特殊群体延伸。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配,开展上门送书、送戏、送演出、送电影等一系列具有奎文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四、共建设、共分享,加强推进文化服务机制社会化建设

  一是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共同参与文化服务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化参与机制和市场化运营模式,集聚各方面力量,打造开放包容、和谐共融的文化生活共同体,盘活现有文化设施设备,积极拓展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空间。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积极整合党建、团委、教育、工会、妇联、体育、民政、消防等多部门力量,共建共享,推进街道及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整合区文化馆、图书馆、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强化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尤其是通过整合社区网格“9个1”资源,延伸党建培训服务点30余个、“四点半”学校服务点40余个;积极协调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会、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主动送图书、送演出、送展览、送电影等文化资源进社区,巩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健全工作机制,拓展服务空间,扩大资源容量,强化科学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深化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引进社会组织、社工理念管理运营基层文化服务站点。在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运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社工理念引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辖区企业投资基层公共文化站点建设,认领志愿服务项目、参与管理运营。到目前,全区30%以上的基层文化站点引进了辖区企业及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运营。如:北苑街道金都社区引进众智社工和润社工等多家专业社工组织,先后培训志愿者1200余人次,开展多元化文化志愿服务活动400余次。广文街道东上虞等社区引进虞大教育培训、山东建林集团、“3A”教育等企业认领“四点半学校”等项目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培育基层艺术团体和艺术人才。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创新建立了“1+2+X”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1,代表1名社区文化管理员;2,代表2名社区文化活动志愿者;X,代表若干名社区艺术团体成员。日常工作中,文化管理员负责活动规划的制定,经费的申请以及与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等;志愿者建言献策,并负责具体活动方案的实施等;艺术团体成员则结合自身情况,寻找全新的活动方式,并寻求社会化的广泛支持及参与。各个梯次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破解了基层艺术活动人才队伍成员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难题,更带来了全新的文化活动理念,在全区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已初显成效。通过积极宣传和广泛发动,借力发展,先后吸引了一大批社会艺术团体来到社区开展活动,为社区文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潍坊市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基地”、济南海右印社潍坊创作基地、省文联下属的山东省当代油画院潍坊分院等一批高端文化机构团体陆续来我区落户,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全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