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奥林匹克”聚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

25.08.2015  09:54
被誉为“史学界奥林匹克”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用全天议程,聚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

  新华网山东频道8月25日电(记者任沁沁 刘宝森 娄辰)被誉为“史学界奥林匹克”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用全天议程,聚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

  14位海内外史学家汇集山东济南,从14个历史维度回望、研讨中国历史。不论从“中国的白银货币化”看明朝中国与全球互动,或是从朝贡体系看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上的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亦或在交往与信息的收集中比较罗马帝国与中华帝国……无不展示了国际史学界对中国的关切。

  事实上,向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提交中国议题论文的国际学者,有数十位之多。“这些议题非常有趣,提交报告的史学家,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卡塔尔等地。

  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说,有一位中国史学家提交的报告是“外国工程师在中国的活动和中国国际化的进程”,“这个主题非常接近我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研究兴趣,说明国际史学家对中国的研究视角很细致、全面。

  她注意到,许多论文都提到了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贸易关系。“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回看曾经与世界发生的经济联系,或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影子。

  史学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昭示着国家的兴衰。1900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办之际,中华民族正面临内忧外患。中国与史学大会的关联成为近百年来几代学人念兹在兹的“邦国大计”。

  一战后,成为战胜国的中国首次跻身近代大国之列,也成为中国加入国际史学大会的直接动机。当时的学人们明白,只有融入国际,才可以真正捍卫中国的权益。

  1980年,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中国以“和平大国崛起”的姿态,成为国际历史学会会员国,此后中国史学会组团出席了历届大会。

  “不过,直到第17届大会,才有中国人在大会上发言,给予东方文化一个自我介绍的机会。”94岁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陈福坡博士说,当时中国的文化话语权与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并不相符。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认为,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作为东道主承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中国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化节点,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进一步影响世界的转折点。

  “伴随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全面发展的,是来自全球的关注。中国议题成为学术热点是其中一个表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告诉新华社记者,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中窥视中国发展,更全面而有价值。

  尽管芝加哥大学教授彭慕兰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菲律宾历史,但他也是著名的汉学家,深谙中国历史。“任何研究亚洲或者全球历史的历史学家,都不能够脱离对中国的理解。”彭慕兰说,在全球的历史变革当中不考虑中国是不可能的。

  由于近代史学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其史学范式也是借鉴西方的,因此其观念也是以西方观念来解释中国历史。这也使得过去一直在欧美国家举办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带上“欧洲中心主义”的色彩。

  “这是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的一种主要思潮。这种模式不仅存在于史学研究中,还广泛存在于其他人文学科中。”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刘大可说。

  出席过6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麦凯说,“我生下来接触的就是欧洲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读书时学习的是美国历史。那时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离我们很遥远。

  不过,他目前正在参与一项明尼苏达人口中心与各国国家统计机构的合作项目,中国是成员之一。“未来我将更多关注这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国家。”麦凯说。

  挪威科技大学教授丽思万德说,让全球的学者相互交流至关重要,但以前很少看到中国学者的身影,而史学家此前只关注欧洲、西方,视野太窄。

  “本届科学历史大会是一次很重要的转折点,对国际历史学会来说很重要。”国际历史学会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这次会议使得我们变得更加全球化,有更多国家的参与,包括亚洲和非洲国家。

  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的必要前提是融入全球体系。“中国史学也主动融入西方。”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王学典说,严格来说是中国史学界主动接受了西方治学的一些基本规范、纪律。

  他说,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跟中国的历史经验存在一定的错位,所以,现在是“中国史重返中国”,在向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借鉴吸收了西方治史基本规则之后,中国正在重建自己的历史话语体系。在以现代性原则对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体系进行重构的同时,中国学者并没有忘记保持住自己的民族特色。(完)(参与记者:韩筱婧、孙晓辉、王海鹰、席敏、王子辰、滕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