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农倒奶目睹之怪现状
首页
资讯
财经
娱乐
体育
时尚
汽车
房产
科技
读书
教育
文化
历史
军事
博客
彩票
佛教
凤凰卫视
更多
注册登录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 > 财经资讯 > 行业 > 正文
站内
奶农倒奶目睹之怪现状
2015年02月09日 06:44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侯睿之 黄丽嫦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人参与 0评论
.
2015年1月9日,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奶农每天倒掉1300斤生鲜牛奶,因奶有污染,每天倒奶如同“打游击”。CFP供图
2013年12月,临沂亿牛达奶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树人向银行贷款230万买进80头牛,而2014年12月15日至2014年12月30日短短半个月,李树人卖掉自有的170头牛,仅留下100余头。
李树人的遭遇是中国乳业近年来的一个缩影。去年底到今年初,各地陆续出现了奶农因为鲜奶卖不出去而倒奶的现象,到了今年1月份,连产奶量本来就不多的广东也出现倒奶。而就在一年前,却是闹着奶荒,各乳企哭着喊着找奶农收奶。
历史资料显示,在国内外因素的冲击下,近7年以来,中国鲜奶滞销不断重演,从“奶荒”买牛到“奶剩”杀牛也不断轮回。有不愿具名的农业部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什么时候增加供给,多养牛,什么时候该减产,奶农们根本不知道,只能听天由命,供给和需求总是持续地偏离,通常是循环着来。”
南都记者赶赴养牛场、对话乳企和专家,力图呈现倒奶背后的症结,寻找结束循环式倒奶的出路。
“乳品厂在2013年大面积奶荒时已经高价囤积了一批奶粉,2 0 14年继续收奶之后,其库存已经越来越高了。”
“即使在奶价下跌之前,国际的奶源价格就要比国内的低,现在这么跌,差价更加厉害。散户的奶质量还没法保证,不是不得已的话,真不想用国内的奶源。”
“目前我国乳制品供应,国际关联度较高,国内生产受国际乳制品价格和进口数量影响较大。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时,我国奶业发展平稳,而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就会波及国内生产。”
部分奶农开始卖牛
这段时间,惠州的奶农刘峰(化名)不断送走了相熟的奶农。“他们都将牛卖掉了,提早回家过年了,有些奶农甚至是养了20多年牛的。”刘峰坦言,他养牛快20年了,从来未见过如此反常的现象。
这种反常现象源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部分奶农至今未能如常跟乳品厂签订采购合同。刘峰在高峰时期,奶牛的存栏量一度超过700头。就在去年年中,刘峰养殖场奶牛的存栏量超过300头。虽然有年度的收奶合同在手,牛奶不愁卖,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感觉整个国际奶粉市场行情下滑的刘峰陆陆续续地淘汰奶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卖掉了100多头奶牛。”截至去年12月,刘峰手上仅剩下100多头奶牛,今年1月份,刘峰再卖掉了十几头,直至现在手上所剩的仅是百余头中小牛。
然而,并非所有养殖户都和刘峰一样有敏锐的触觉。“有很多养殖户平时都是跟中间商交奶,没有直接跟乳品厂打交道,他们的信息比较闭塞,也导致了这样的奶农在这波危机中受损失最大。”据刘峰介绍,其相熟的很多养殖规模在50-100头的奶农都是在1月份才开始卖牛的。
集中卖牛,让牛的收购价格迅速下滑。“去年9月份,我一头牛能卖到1.8万元,但是1月份已经跌到1万元左右。”刘峰直指,2014年尾两三个月卖奶的钱还补不了卖牛亏损的钱。
不过卖牛也是无奈之举。“去年我签了晨光等两家乳品厂,但今年一家都没有签成。”刘峰指出,如果不卖牛,意味着更大的成本支出,一头牛光饲料成本每个月就要1500元。
远在离广州2000公里的山东,这种卖牛现象似乎更为严重。淄博市高青家伟牧业有限公司的法人王鹏向南都记者透露,其牧场的养殖规模为300头,然而随着2014年乳业形势的严峻,其被乳品厂建议直接卖牛。2014年11月26日,王鹏低价卖掉了200头牛,这让王鹏直接经济损失80万元。
卖牛,连一些规模更大的奶农也难以幸免。临沂亿牛达奶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临沂市重点龙头企业,然而让其负责人李树人至今仍难以接受的是,与其合作了近4年、且合同在2016年才到期的一乳业公司在2014年12月14日下达了“停收令”:要在2014年12月25日停收鲜奶。
这打了李树人一个措手不及。彼时李树人的牛场面积高达100多亩,奶牛存栏量将近800头,每日鲜奶产量5吨。在李树人的牛场中,除了其自有的300多头牛之外,另外的500多头牛来自于其他养殖户。“我只好让养殖户自己找其他牛场了。”
迫于无奈,李树人在2014年12月15日至2014年12月30日短短半个月,解散了其牛场中的养殖户,并且将自有的300多头牛中的170头卖掉,留下仅100余头。据李树人回忆,乳品厂收奶的不积极从去年五六月已经慢慢显现了。比如蛋白质已经达到国标,但乳品厂说要达到公司标准才行;另外要求牛场建卧床,而且完成时间一改再改,不断提前,这些已经隐约让李树人觉得跟乳品厂的合作没有以前那么畅顺了。
事实上,李树人也曾为自家300多头牛的奶积极联系过当地的其他乳品厂。“这些乳品厂的奶源都过剩,我找不到乳品厂接收我的牛奶。”李树人指出,当地除了蒙牛、伊利、光明等乳业巨头,还有益膳坊、卫岗等本土品牌。然而已经有乳品厂将其合约奶农的收奶量减少了30%,这30%的奶要奶农自己找出路。
“牛每天都要挤奶,而且即使是冷藏着,最多也只能保存3- 5天,如果不是牛奶坏掉了,谁也不愿意倒奶的。”当地另一户奶农告诉南都记者,大家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牛奶用来喂猪或者卖给喷粉厂。“不过喷粉厂每公斤的收购价才1.2元-1.5元,而且有的喷粉厂现在也不收奶了。”该奶农表示。
而潍坊另一户奶农刘炳勇则向南都记者透露,也有奶农自己找加工厂,将牛奶加工成奶粉以延长保质期的,这种现象在山东潍坊、淄博等地都存在。不过这也只是缓兵之计。刘炳勇透露,这些奶粉即便叫价1万余元一吨,也难以找到销路。“加工成奶粉,一吨的加工费要4000元,有些奶农没有资金了,奶粉现在正在加工厂压着。”
广东企业:收奶量未减
至少在广东这边,企业却表示收奶量并没有大幅减少,“现在每年的销售量都在增加,总的收奶量怎么可能减少?”有燕塘乳业的内部人士对南都记者透露,“现在主要的鲜奶来源都是靠自有牧场,而且比例逐年在增加,从农户那里收的鲜奶占所有奶源的比例确实在减少,但是从农户那里收的鲜奶数量也没有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内部人士同时表示,“2013年下半年因为奶荒,供给一度非常紧张,企业都是哭着喊着跟奶农要鲜奶,在2013年年底要签合同的时候因为怕奶荒持续,因此都是早早地就确定了供销合同。但是现实证明,这种局面无法持续,因为2014年很快就面临一个全球性的牛奶过剩,而且你不确定明年的需求情况是不是还能继续维持高速增长,那作为企业来讲,肯定跟奶农收奶就不会那么爽快。”
“广东因为2013年年底确定的2014年鲜奶收购价格涨得太高,导致2015年整个一月份,企业收奶处于观望状态,只收奶,不还价,这使得整体价格一直没有确定下来。”广东奶业协会会长陈三有则对南都记者透露,“由于2013年奶荒,导致2014年的收奶价格要比2013年高出12%左右,2014年下半年奶价狂跌,广东本地的奶农在2014年年底一开始谈判的时候价格没谈拢,奶农只愿意在2014年的基础上降3%,企业不干。因为在初期谈判陷于僵局,有些企业就干脆停止部分收奶,但目前奶农和企业基本都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当然,2013年下半年那种企业求着奶农给奶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了。”
伊利内部人士则告诉南都记者,就河北、山东的奶价来看,比进口的原奶价格至少要高三分之一,广东的奶价比河北、山东的更高,因此其实这几年广东一直都有当地的乳企转向外省收奶甚至从国外进口鲜奶。据测算,按照现有广东奶农的鲜奶生产成本,大概得卖到每吨4800-5300元左右才能保本以及略有盈余。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近期全国生鲜乳价格持续下降,2015年1月第一周全国主产省生鲜乳价格为3.67元/公斤,相当于每吨3670元,其中山东的奶价甚至还曾跌到每吨1500元。
另据了解,目前广州市所有的奶农都有企业来收奶了,包括此前媒体报道滞销的南沙区的某户奶农。乳业专家王丁棉对南都记者透露,“收购价大概分为三个等级,拥有1000头牛以上的大牧场,收购价在每吨5800元左右;存栏量在300到500头的中型牧场,收购价为每吨5500元;至于100头以内的散户,收购价为每吨5200-55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原料端价格下跌并没有反映到终端乳制品的价格上。南都记者在广州地区走访多家商超,发现除了少部分在做促销的纯牛奶之外,大部分的乳制品价格依旧坚挺,以天河区的一家华润万家为例,超市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货架上大概80种乳制品,包括纯牛奶和奶粉,除了4种做特价促销的纯牛奶之外,其他产品在这两三个月都基本维持原价。而且最近并没有接到乳品企业有关价格下调的通知,超市里的一些价格调整只是每年年初正常的卖场促销活动。”换句话说,即使是价格略有下浮,也跟近期的大环境并无关系。而其他一些超市的情况也与此类似。
蒙牛内部人士对南都记者透露,“以纯牛奶为例,原料成本大概占总成本的20%-30%,此外还有加工、包装、物流以及营销和渠道成本,其中营销和渠道成本是大头,而且包装成本这几年都保持上升趋势。至于降价,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幅度的降价,对于企业的销售以及利润的增长并没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所以目前企业都处于观望中。”
在整个产业链上,商超等渠道都是旱涝保收的,其中商超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向进店企业收取的各项收费上,超市收取的各项费用大大削减了企业利润。前述蒙牛内部人士表示,“商超是大爷,纯牛奶的销售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商超,这一部分的费用从来就不敢拖欠。”
低价进口奶粉的冲击
从倒奶到卖牛,大部分奶农都指向乳品厂不收奶或者收奶量减少了。而这又衍生出另外一层关系:2013年的“奶荒”,奶源的不足,以及原奶价格步步攀升;而去年以来,进口奶粉大幅跌价引发的“奶剩”,却让本土奶源遭遇卖不出的困局。
短短一年之间,形势的急转直下让李树人和刘峰都唏嘘不已。与去年高峰时期每公斤超过5元的价格相比,李树人指出现在当地原奶的收购价已经跌倒了3.7元-3.8元。从全国范围来看,原奶价格的持续下跌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最后两周内,全国主要生鲜乳产区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3.81元,较年初下跌9%,创下14个月来的最低位。“现在乳品厂不收奶了,都是因为进口奶粉大幅跌价导致的。”与乳品厂打交道多年的刘峰直指进口奶粉。
有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新西兰国际奶粉价格从每吨4.2万元跌到2.1万元一吨,跌幅多达一半。受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仅2014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奶粉数量便达68万吨,同比增长75%,进口金额达34.33亿元,同比增长155.73%。而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1月,中国乳制品的进口数量高达191.8万吨,增长18%。其中乳粉进口88.4万吨,同比增长20%,而液体乳同比增长更高达75.68%至29.2万吨。
进口奶粉价格的下滑让本土奶源的优势在不断削弱。以农业部公布的2014年最后两周内全国主要生鲜乳产区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3.81元和8斤鲜奶可以喷成1斤奶粉来算,即便未算加工费,每吨奶粉的价格已经高达3万元,与进口奶粉相比没有任何价格的优势。
“乳品厂在2013年大面积奶荒时已经高价囤积了一批奶粉,2014年继续收奶之后,其库存已经越来越高了。”刘峰认为,乳品厂当初的奶粉储备量就很大,现在进口奶粉价格如此低,又引发进一步的冲击。刘峰也理解乳品厂的难处,但是他养了将近20年牛,对自己现在的处境也很担忧。
整体而言,国际的乳制品价格的下跌幅度比国内要厉害,而包括蒙牛在内的多个乳企的内部人士对南都记者透露,“即使在奶价下跌之前,国际的奶源价格就要比国内的低,现在这么跌,差价更加厉害。散户的奶质量还没法保证,不是不得已的话,真不想用国内的奶源。”特仑苏一直以来用的是国内的奶源,但蒙牛也在去年11月推出特仑苏的环球精选系列,其主要卖点就是来自新西兰和丹麦的液态奶,据蒙牛内部人士透露,“环球精选是今年的营销重点,国内奶源不具比较优势在今年体现得特别明显。”
目前,国内乳企加快境外布局奶源,伊利在11月底刚宣布新西兰工厂投产,而蒙牛、光明的海外布局也在加速。此外,还有洋牛奶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数据显示,去年1-10月份液态奶进口量已达20万吨,预计全年将达到28万吨。此前的数年,2010年为1.59万吨,2011年4.05万吨,2012年9.38万吨,2013年18.45万吨。换句话说,仅4年的时间液态奶的进口量就增长了10多倍。
除了国际奶价的急速下滑,还有一个内生的原因加剧了此次危机。在国内企业遭遇奶荒的2013年,国内牛场曾经历过一波快速扩张期。李树人的遭遇便是一个缩影。李树人表示,2013年“奶荒”时,乳企主动提出帮助其贷款买牛提高奶量,其2013年12月向银行贷款230万在齐齐哈尔买进了80头牛。
据李树人透露,目前这些银行贷款还有一半没有还清,此外,其身上还有另外一些借款。现在虽然牛的存栏量下降到100多头,但就在去年秋季,李树人一下子打了100多万款购置全年的玉米,目前仓库还堆着2/3的青储饲料未吃完。一年之间,从被鼓励扩大存栏到被叫停供奶,这让李树人唏嘘不已。“我现在特别担心如果别人让我提前还钱,怕资金链一下子就断裂掉了。”
鲜奶滞销不断重演
根据历史资料,近年来,生鲜乳的需求一直持续较大波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受消费者恐慌心理影响,全国生鲜乳价格一路下滑,到2009年7月底达到最低点,内蒙古、河北等全国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为2.30元/公斤,黑龙江和宁夏生鲜乳价格甚至跌破2元/公斤,奶牛养殖效益下滑,直接挫伤了奶农积极性,卖牛杀牛现象严重,奶牛存栏量迅速下降。
到了2009年下半年,国内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逐渐恢复,生鲜乳价格触底回升,奶业开始恢复性增长。国家出台举措鼓励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引导乳企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散户奶农面临生存压力。2011年6月,一些乳企以“卫生不达标”为由拒绝收购散户手工挤奶,吉林长春等地出现倒奶卖牛现象。
而在2012年开始,由于奶牛散养户大量退出,但是规模化牧场未能填补缺口,全国奶牛存栏量大幅减少,“奶荒”严重,原奶收购价格直线攀升。至2014年初,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攀升到每公斤4.27元左右,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与2009年的低谷相比将近翻了一倍。
前述伊利内部人士透露,“为应对‘奶荒’困局,国内乳业巨头加大‘走出去’力度,把常温奶高端产品的奶源更多转移到海外。”与此同时,在全球奶价疲弱的背景下,低价进口乳制品开始不断冲击国内市场。国内生鲜乳平均价格自2014年春节过后迎来拐点,进入下滑区间。
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目前我国乳制品供应,国际关联度较高,国内生产受国际乳制品价格和进口数量影响较大。2008年-2013年,我国进口乳制品从35万吨增至159万吨,年均增长35%,特别是进口奶粉从10.1万吨增至85.4万吨,年均增长53%,奶源自给率从95%降至78%。价格方面,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时,我国奶业发展平稳,而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就会波及国内生产。”
政策引导乳品结构?
2015年对中国市场而言依然是一个不利的开局。2014年12月上旬,占全球乳品贸易三分之一的新西兰恒天然下调其对2015年产奶季原奶价格的预期,将每公斤牛奶干物质的价格从5.30新西兰元下调到4.70新西兰元,这个价格只有2014年5月的一半,同时也创下2007年后的新低。
如此调价,对中国乳业市场而言也是雪上加霜。现在刘峰仍留着100多头中小牛。“我在观望行情发展和政策倾向。”刘峰也做了两手准备,如果行情依然不好,这些中小牛养大可以当肉牛卖;如果行情好,会继续养。而李树人比刘峰多了一条后路,2011年8月,李树人开了一个奶吧,目前其100多头奶牛每日的产量刚好可以满足奶吧的需要。
“养牛的少了,对乳品厂的生产其实没所谓,乳品厂多进些进口奶粉还原就行了。”王丁棉对南都记者透露,“目前广东的牛奶市场,40%的奶源来自于本土,10%的奶源由外地调入,剩下50%是奶粉还原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是倒奶,另一方面中国人均牛奶占有量还非常低,占全球人均水平1/3还不到,和国外多数国家巴氏奶(低温鲜牛奶)是乳业消费大头不同,国内乳制品行业一直是“重常温奶轻巴氏奶”,尽管二者究竟营养价值孰优孰劣,目前业界尚存在诸多争议,但是巴氏奶是拉动生鲜奶源和养殖业的主要动力,因为和常温奶既能选用奶粉也可以选择原奶作为加工原材料不同,巴氏奶只能使用生鲜乳加工。
王丁棉认为,“政府层面需要从政策上对于国内乳品结构加以引导和调整,对巴氏奶的生产予以相关财政补贴,在进口奶粉以及不同级别奶粉的加工用途上予以明确区分,鼓励企业多使用生鲜乳作为原材料甚至进行关于配额说明。如此将一定程度上拉动国产原奶的消费。”
也有专家认为,去年年初奶价涨,年底到今年年初大跌,到了明年这个时候可能又得涨价。有不愿具名的农业部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目前乳业一大部分小农生产方式,大型企业只负责加工,而对于上游的养殖,有一大块还是分散的农户模式。企业来收奶,之后加工。企业不收奶了,自然这奶就没人要了。而什么时候增加供给,多养牛,什么时候该减产,奶农们根本不知道,只能听天由命,供给和需求总是持续地偏离,通常是循环着来,今年奶价大跌,估计存栏量会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