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让农业投资者很头疼

23.09.2014  16:34

对照实验”证明:按产量分红充分调动了承包农民积极性

  “过去搞企业,按量发工资,简单明了。管理农业可不是这样了,按天算工钱,工人‘磨洋工’;承包出去,农户又算‘小账’,产量上不去。我包地种大棚蔬菜已经5年了,现在还为如何管理员工犯难呢!”9月19日,定陶县黄店镇的李少民说。
  李少民过去是一家运输公司的老板,2009年,他投资了400多万元建了29个蔬菜大棚,转型做起了农业。第一年种菜,李少民就遭遇了员工“磨洋工”的难题。第二年他决定把大棚承包给农户,农资由他出,农户只负责种植环节,最后他以固定价格收购蔬菜。
  “我原本想这种模式能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可实际运行起来,农户就开始算‘小账’。想要种好菜,管理必须跟上,可农户一般不舍得雇工,能雇人一天干完的活,他们有时自己干上两三天,耽误了管理。一个棚本来能产1.5万斤蔬菜,最后连1万斤也没收到。”李少民说,“但是因为省下了雇工的钱,即使产量低一些,也不影响农户的收入。可没了整体的产量,我的收入比过去还是少了。
  去年,李少民又开始采用按天算工钱的管理模式。李少民说:“没办法只能增加监工,至少这样产量能高一些。但‘一盘棋’管理太累了,事无巨细,啥也得自己操心。
  仿山镇的李骥鸿的做法则有些不一样,为了探索更好的管理模式,去年他在自己的蔬菜基地搞起了“对照试验”。他安排了21个大棚,采用按天算工钱的模式,另外25个大棚采用承包给农户的模式。
  李骥鸿说:“大棚承包给农户,也不是简单的承包。首先,一个大棚有1.2万元的租金,这样就把一些种植技术不过关的农户挡在了门外。其次是按销量分红,产量越高农户的收入越高。另外采用末位淘汰制,产量低的农户明年就不能继续租种了。
  一年下来,两种模式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李骥鸿介绍说,整体核算下来,采用承包的模式,一个大棚共能盈利3.5万元,而按天算工钱的模式,一个棚收入还不到3万元。以后如果46个大棚都采用承包模式,一年就能增加20多万元的收入。“目前看来承包模式虽然好,但我还是不满意,未来我想继续完善,比如产量越高分红比重也应该越大,这样更能调动承包农民的积极性。
  “虽然我过去没有种过地,对这行一窍不通,但我包地之前真费了不少心思,考察了很多种植基地。管理大规模土地和管理工业企业有很多不同之处,两个领域代表着两种思维,一定要做好角色转换。想要挣到钱,就必须敢于创新,敢于尝试,还要多吸取别人积累的经验。”李骥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