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适应政策性跟踪审计新常态

01.12.2015  12:02

威海市文登区审计局  王祖超

政策性跟踪审计是审计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各级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全新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尽快适应这个审计新常态,当好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当好重大政策措施的督导员”的指示精神,是各级必须重视和加强研究的重大问题。文登区审计局自去年8月份组织实施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在取得初步经验成效、发现存在问题的同时,对下步如何搞政策性审计有了新的思考和打算。

一、主要做法及体会

首先,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搞好政策性审计的前提和基础。政策性跟踪审计作为一项政策性、时效性、系统性、挑战性很强的全新审计任务,没有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领导的支持,很难顺利推进。我们在审计实施之初,就及时向区委区政府作了汇报。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非常重视,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了由财政、发改等2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集中学习了审计署方案,部署各部门先期对照方案搞好自查,提前整改。在实施过程中,区长和常务副区长通过当面听取汇报、审阅审计报告、开会调度等形式,亲自指导、过问,保证了政策性审计工作的顺利推进。

其次,优化人员配备是搞好政策性审计的重要保障。我们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负责总体的研究、协调、部署。日常工作由一名班子成员负总负责,其它班子成员协助,各科室抽调一名骨干具体负责,在审前着力吃透政策,在审中加强调度,在审后搞好回顾总结,今年先后召开了5次由科室负责人参加的调度会,平时相关参审人员参加强沟通,及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纠偏,确保政策把握到位,推进步调一致。

其三,找准工作定位是搞好政策性审计的必然要求。工作定位不对,工作再努力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按照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审计机关要当好重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员”的要求,我们理解,督查员的定位,与“看门狗”、“守护神”、反腐“利剑”的定位,应该是有所区分的。因此,我们把政策性审计的重点更多地放在督和导上,以促进和规范为主,重点关注政策执行、资金拨付、项目进度、目标实现等关键环节,促进政策快落地、项目快推进、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通过《审计专报》向区领导提出建设性意见,今年已报送保障房、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文件等政策性审计方面的专报3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批示,较好地发挥了政策性审计的促进作用。

其四,优化组织方式是搞好政策性审计的关键所在。我们主是坚持“三个结合”:一是与科室特长结合,就是根据每个科室的特长来确定任务分工,比如财金科主要是长于财政、金融等领域,因此就主要负责财政、金融方面的审计;投资办主要是长于项目和基础设施,主要负责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方面的审计,内审办承担农业项目较多,主要负责农业方面的审计。这样较好地发挥了各自优势,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内外结合,就是在部门内部,主要是以执行政策的政府部门为主,采取开座谈会、调阅档案、数据统计等方法,从发改、财政等10多个部门,收集了政府文件、会议纪要、资金安排等基础资料120多份,通过分析、汇总、整理,摸清各部门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的基本概况,并从中筛选确定审计关注重点。外部根据部门提供的情况,通过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等措施,搞好延伸调查,努力获得一手资料和权威数据。三是与其他项目结合。就是针对各个项目的审计范围和内容,对近年来实施的财政预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项目进行梳理,把其中涉及政策措施落实审计的内容进行提取和归纳,通过对以往审计结论的借鉴和利用,查找和对比政策执行的前后对比和关联延续性,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不断丰富审计成果。

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常规审计任务不减反增与政策性审计面广量大的矛盾。我们今年的经责审计项目已经安排了64个,再加上去年因土地审计延后的10几个项目,明显多于常年的50个左右的工作量;工程审计今年安排了10多个,大大小小的工程有60多个,也是压力很大的一年;政策性审计到目前为止,仅各类专题就省厅和市局就安排了20多个。而现有一线审计人员只有20几人,并且还有3名同志借调到省厅参审,这样人员和力量配备,根本无法满足政策性审计的需要,很多时候是疲于应付。

二是政策性审计要求高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匹配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两个不适应:一是思想观念与审计新常态新作为的要求不相适应。有不少审计人员认为,审计的优势在财务,财务审计才是主业,政策性审计是副业,是临时性工作,因此在思想上不重视,甚至是排斥。二是精神状态与审计新常态的要求不适应。由于任务多、要求高、压力大,审计人员在面对政策性审计任务时,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这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审计成效。

三、下步规划安排

      一是加强知识培训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政策性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高定位”的新常态,倒逼审计人员必须提升综合业务能力。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通过局内集中学习、请进来讲、走出去学、靠上去以干代训等多种形式,着力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政策理论知识培训,进一步引导审计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大局意识,倡导“疱丁解牛”精神,尽快缩短对审计新常态的不适应期。要引导审计人员增强终身学习理念,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加强知识储备,着力提升综合业务能力,不仅要会查账,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精通财务,还要熟悉政策;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还要能提出专业性建议,真正成为能打硬仗、敢于担当、名副其实的审计铁军。  同时,要通过公务员和事业招考引进法律、环保等专业的人才,为搞好政策性审计提供人力保障。

      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根据我们的梳理汇总,并集中了各业务科室的意见,下步重点应关注以下三个领域和方面。首先是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关注的事项。如简政放权、重大项目建设、“两区一圈一带”、科技资金管理等,主要是关注政策落实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等。其次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事项。如精准扶贫、生态环保、农村饮水安全等,主要是关注资金拨付、配套、管理和项目进度情况。再是当地党委政府关注的事项。如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主要是关注目标任务完成、工程质量和进度等情况。同时,在组织方式上,有些项目可以由县级自己审,一些问题多、关注度高的项目,可以考虑省厅或市局牵头,组织各县市区联合编组审计,这样既可以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高度重视,又可以促进相关问题的面上整改,最大程度提升整合审计成效。

      三是进一步创新优化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政策性审计的绩效。在坚持现有成型做法、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围绕市局提出的“两个结合”来进行探索创新。首先,是探索政策性审计如何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结合。考虑到经责审计项目的常规性和被动性,可以采取在时间和内容上多次结合的方式,一个是在年初作计划时,另一个在上半年确定经责审计项目时,一并把政策性审计需要安排的项目和审计内容考虑进去,并结合各业务科室的职责分工,尽可能把相关审计内容融合到经责审计之中,然后由具体负责科室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审计报告;在内容结合上,一个把政策性审计需要延伸调查的内容,融合到经责审计之中,再一个可以结合后期组织部门委托的任中审计项目,再对审计年初的任务分工进行再优化,把下步需要开展的政策性审计融合其中,实现一果多用。其次,探索政策性审计如何与绩效审计结合。这既是政策性审计的更新更高要求,也是审计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在政策性审计逐渐深入的情况下,在关注真实性、合规性的同时,在工作定位要再上一个台阶,关注政策性审计的效益性,尤其是项目实施的后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情况,努力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政策执行情况和完善配套政策方面的建议,为上级党委政府提供完善政策性措施的决策参考,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好审计的职能作用。

四是逐步建立健全政策性审计的评价体系。在审计中发现,不少主管部门或单位至少没有建立起完整、严密、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这给开展政策落实专题审计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有必要根据政策审计要求和部门的职能特点,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策性审计评价指标。这个体系应包括定性、定量的多种评价标准,尽可能地多设置数量、百分比等定量指标,少设置“是和否”、“有和无”、“完成/未完成”这种定性指标。有了指标评价体系,才能有利于搜集数据和资料,有利于开展政策绩效评价,进一步提高政策性审计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