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档案局启动盲人文化宣传队寻访活动

16.08.2016  23:11

近日,为进一步促进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威海市档案局正式启动盲人文化宣传队寻访活动。盲人文化宣传是威海本土固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民间又被称为瞎子唱、盲人调。最初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调,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抗战爆发后,荣成爱国盲艺人彭润之将荣成“盲人三皇会”这一传统行会组织改组成“荣成县三皇抗日救国会”,并亲任会长,组织40多位盲人,利用大鼓书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深受群众欢迎。1941年,又被编入胶东特工股,在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抗日救国活动。解放后,以彭润之及其徒弟们为主力的各地“盲人曲艺队”,由各级政府组织管理并进行演出,曾经长期活跃在城乡的街头巷尾,特别是在农村的广大地区,其表演艺术形式深受农民的欢迎和喜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威海盲人文化宣传队通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娱乐民间等形式,为威海市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并成为以彭润之为代表的胶东大鼓三大流派之一——“东路”彭调大鼓的传承与发扬者。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威海本土的盲人文化宣传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据统计,目前在世的威海本土盲人演员已不足20人,且大部分已至花甲和古稀之年,该艺术形式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随着这些人的离世,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将逐步走向消亡。目前,胶东大鼓已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海盲人文化宣传队作为胶东大鼓“东路”的传承和发扬者,是威海社会文明进步和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本地人文风俗不可匮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尽早尽快、最大程度地保留和抢救盲人文化宣传表演艺术,开展盲人文化宣传队寻访活动迫在眉睫。

寻访活动主要在威海市行政区域内开展,通过对盲人文化宣传队在世的演员进行访谈,采取现场采集、录音录像等手段,用文字、声音、图像、视频永久地把这种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记录和留存下去,以达到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和留存威海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的目的。作为主要牵头单位,威海市档案局制定出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对活动的组织实施作出具体的安排, 8月5日、8月9日威海市档案局联合相关部门分别在荣成和环翠区召开了对接会。目前,盲人文化宣传队主要集中区域荣成市、环翠区的工作对接已经完成,随后将尽快组织人员正式开展现场口述访谈和音像采集工作,并及时跟进做好采访内容的文字、录音、录像记录和后续整理任务。同时,威海市档案局还将积极开展相关原始资料、实物档案的征集入馆工作,建立威海本土盲人文化宣传史料库,并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或编辑成果,与联合开展单位之间实行开放、共享(赵敏)。

                                                                                                      调研盲人宣传队情况

                                                                                      访谈现场

盲人宣传队在表演

责任编辑: 威海_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