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绿色发展擦亮生态名片

23.06.2016  17:08

  

  

    ◆威环宣

  初夏的山东省威海市,蓝天白云,绿树繁花,美景如画,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威海最靓丽的名片。

  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保持良好,威海市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15年,威海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87年的34亿元提高到3001.6亿元,增长了88倍,人均GDP达到10.68万元,位居全省第二。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威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一,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河流、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态环境质量领跑全省。

  坚持生态立市

  加快绿色发展

  威海,一个因海得名的城市,有“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的美誉。威海市委、市政府坚持将生态环境视为最大的优势,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倾力守护碧水蓝天。

  几年前,一个投资逾20亿元的铸造项目计划在威海市设厂,经市政府领导考察,尽管从技术上讲环保能够达标,但其产生的扬尘及其他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恐对附近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威海市最终将这一项目拒之门外。

  威海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和得天独厚的深水港,特别适合发展炼油、化工、钢铁、水泥等重工业项目。但是考虑到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威海把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容量作为产业环境准入必要条件,高排放、高消耗的项目坚决不上,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为绿色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

  威海市委书记孙述涛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多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从发展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努力构建资源统筹、标本兼治、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大环保”格局,传承绿色理念,推动经济与生态和谐共赢。

  威海市以绿色规划规范绿色实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绿色发展有章可循。率先编制完成《威海市环境总体规划》,将陆域及12海里连线以内海域全部纳入环境管理,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划定了路线图。

  在严格保护环境的同时,威海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经济,推进产业绿色化。加快推进中韩自贸区建设、服务贸易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高高科技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占比,协同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

  坚守生态底线

  呵护碧水蓝天

  “10日10时,威海市区空气质量指数(AQI)48,优。各子站AQI自高到低依次为:华夏技校56,工业新区45,张村政府45,市监测站44,山大分校44,蓝天宾馆42……”在威海,市政府及各区市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天都会收到市应急办转发的这样一则短信。这是市长张惠专门要求发的,目的是为了让相关负责人全面了解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威海市各部门联动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呵护碧水蓝天。围绕改善空气质量,经信、环保等部门联手开展油气回收治理,环保部门与交警联手开展机动车排气治理,与住建部门联合开展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专项行动,与城管部门联合整治露天烧烤行为。

  目前,威海市燃煤电厂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全部建成,集中供热范围内所有燃煤小锅炉全部拆除,城区内散流物体密闭运输率、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率、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率均达100%。

  为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威海市以水源地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治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为重点,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建立了即时监控机制,对岸线、沙滩、海湾、海岛等采取最严格保护措施,全市饮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全面启动绿化工程,大力推行森林式绿化和城郊一体化绿化,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7%。

  威海市强化环境监管,健全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加大重点污染源监管力度,采取约谈、曝光、挂牌督办、限批、关停等措施,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各部门联动整改,确保环境隐患不留死角。各级公检法与环保部门先后开展“蓝天战役”、环境保护大检查等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故意拆除防治设施或检测设备等违法犯罪行为。

  目前,威海市已成为山东省地级市中唯一一个省级生态市,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建成国家生态市,全市98%的镇建成国家级生态镇。全面超额完成“十二五”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2015年“蓝天白云”天数达到342天,大气环境质量7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今年前5个月,7项指标继续领跑全省。

  “全省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这一成绩没有让威海自满,而是自加压力,瞄准了更高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即到2018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要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此,威海市出台了环境空气质量全面优化行动计划,层层分解任务,再次为各相关部门联手治污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坚持绿色惠民

  增进民生福祉

  “威海海蓝、天更蓝,深吸一口气,好享受啊,威海是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来威海度假的北京女孩刘艺连连感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威海的常态,“威海牌棉花糖”已经成为威海市民的骄傲。

  好生态是民生也是民意,绿色发展是为了让社会各界共享成果。

  传统产业变绿——作为燃煤大户,威海热电集团近几年投入巨资,走上超低排放发展之路,计划将所有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

  “把环保搞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便经营成本再高,也要保证排出的每一方空气都是合格的、干净的。”威海热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爱国表示。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威海市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丰收。

  生态经济添绿——漫步在初夏的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碧水蓝天,鸥鸟飞翔。难以想象,这里在10年前还是一片荒滩。

  “开发之初,我们就开始了艰难的生态建设,坚持走以旅游开发促进环境保护的路子。”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董事长刘新利说。

  如今,景区绿化荒山近万亩,种植各类乔灌木逾2200万株,植物种类多达数百种,动物数量达到几十种,建立起了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景区作为中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推出的“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生态修复典型,登上了国际舞台。

  “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冲突。只有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企业才能在持续发展中走在行业前列。”威海市环保局局长隋建波说。

  在威海,市区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全民共享绿色福利。“不买票也可每天到环翠楼散步,幸福感很高。”威海市民刘大伯说。正因为生态与经济、民生同步提升,威海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生态建设,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威海人的幸福指数。

  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威海市在全国宜居城市中排名第五,城市居民幸福指数排名第二。

  在威海,生态文明正成为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从“绿动威海”环保健身行活动,到“小手拉大手,共筑碧水蓝天”环保开放日活动,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通过市民的亲身参与,传播着绿色环保理念,倡导着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如今,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基地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在全市各地开展得风风火火,成为公众参与环保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环保为民生,民心向环保。随着威海市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环保工作不仅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更得到社会各界的践行和参与,威海市生态环境这张名片愈发闪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日渐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