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的实践思考

03.07.2015  20:30

  2014年以来,天桥区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每年在大桥镇、桑梓店镇各村演出戏曲140余场,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切入点

  天桥区黄河北地区辖两个镇、120个行政村、8.8万农民。农村与城区相比,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条件艰苦,群众更需要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注。践行群众路线,最应该深入的是农村;密切联系群众,最需要联系的是农民。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前,天桥区领导深入镇村,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建议,了解到两镇多年前都有戏曲演出传统,逢年过节也有唱戏的习惯,农民群众有着浓厚的戏曲情结。近年来,鲜有戏曲队伍来农村演出,农民文化生活比较缺乏。

  为此,天桥区积极回应农民群众期待,把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作为践行群众路线、惠及农民群众的切入点,列为教育实践活动转作风、促整改、惠民生“十大行动”的重要内容,在全市率先启动。

   精心统筹科学组织确保惠民效果落在实处

  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既需要资金投入,也需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天桥区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精心选择剧种剧目,让农民群众“看好戏”。在剧种选择上,以吕剧为主,京剧、豫剧为辅。吕剧是山东的地方戏,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深受我区农村中老年人的喜爱。在剧目选择上,坚持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相结合,将群众耳熟能详且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剧目,如吕剧《墙头记》《姊妹易嫁》《小姑贤》,豫剧《穆桂英挂帅》《对花枪》《打金枝》等40余个剧目列为必演剧目,以“全场戏”为主,“小戏”“折子戏”为辅。同时,应部分农民群众要求表演器乐、快板、曲艺、歌曲等。演出队伍突出专业性,确保演出质量。

  二是合理确定演出时间和形式,让农民群众“好看戏”。在演出时间上,充分考虑农村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农民群众的观赏习惯,合理调配农忙、农闲、节日、近郊农村和偏远农村的演出安排。在今年五一前 “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任务全部完成。在演出形式上,分别采取以“联村演出”或“独村演出”方式,由两镇协调,将演出安排在一个中心村落,一个台口、不同剧目、连演数场,周边村落可就近集中观看演出,形成一个戏曲“文化圈”。

  三是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让农民群众“常看戏”。“一村一年一场戏”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惠民工程,天桥区牢牢抓住资金保障和队伍培训两个重点,确保农民群众能够“常看戏”。

  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天桥区设立文化惠民工程专项资金,保证了演出经费的顺利支付。今后,天桥区将采取向上级争取一块、区财政补贴一块、两镇支持一块等方式,形成“一村一年一场戏”投入机制,确保活动持续开展。

  加强演出阵地建设。支持农村小广场、小舞台建设,为农村小广场配备便携式移动音响,先后帮助28个村建立了永久性小舞台,确保“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有场地、有舞台。

  积极培养庄户剧团。加强农村文艺人才、农村文艺骨干辅导培训,特别对农村有戏曲兴趣的村民进行专业指导培训,培养农村戏曲演出人才,逐步形成以区级演出剧团为主、以镇村庄户剧团为辅的“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队伍。

   传播文化正能量,干部队伍受锻炼

  一是丰富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送戏“上门”,给农村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带来看戏的机会,同时,“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的实施也带动了农村其它文化活动的开展。如今跳广场舞已成为两镇农民文化生活的常态。有的村还成立了舞蹈队、锣鼓队开展文化活动。

  二是传递了文化正能量。“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活动的剧目大多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教育意义,使农民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镇村干部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从戏曲人物身上汲取道德养分,营造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在演出后的村民座谈会上,不少村民说这个活动起到了教育作用,现在农村不养老、搞封建迷信的、家庭不和睦的已经有所改变。

  三是干部队伍得到锻炼。“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自活动启动到演出结束,既有零下十几度的雨雪严寒,也有三十多度的高温天气。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节假日,几乎天天奔走在两镇村落之间,与演职人员同吃同住。在“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活动实践中,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增强了,与群众联系密切了,工作作风转变了,“四风”问题减少了。

  (作者:中共天桥区委常委、副区长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