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审计厅2014年工作情况

29.12.2014  14:11

(截至11月份)

2014年以来,山东省审计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审计署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依法履行审计职责,较好地发挥了审计保障和监督作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年工作的总体特点和主要成效

一是突出重点领域,深化审计“全覆盖”。今年省级一级预算单位审计项目数量是往年的两倍,两年内将实现“全覆盖”;对2011年以来离任的222人(次)省管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年内将全覆盖。

二是整合全省资源,构建审计“大格局”。今年抽调市县审计人员526人次,借用内审机构审计人员391人次,以及购买社会审计力量82人次,深化审计资源“大融合”,实行大型审计项目“大兵团”作战。

三是创新技术手段,推进审计“信息化”。完善审计数据库建设,搭建审计分析平台,研发审计软件系统,推进大项目信息化管理等,显著提升审计工作效能。

四是提升成果质量,服务“反腐、改革、发展”大局。共审计(调查)单位85个,审计省管领导干部138名,移交案件线索129件(是去年的3倍),审计报告、信息被省领导批示和上级采用90篇次,提出建议被采纳46条。

二、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一)围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严肃财经纪律,加大预算执行审计力度。将财税管理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拓宽省级预算执行审计覆盖面,实现对公共资金收入、管理、分配、使用、绩效等重点环节的审计“全覆盖”,确保财税政策法规落到实处。重点关注税收政策执行、税收征管质量等,加大对利用虚假发票逃税、违规引税等问题的查处力度,促进依法治税。加强对全口径预算管理、预算分配和执行、财政存量资金、重大政府建设资金等审计,重点反映财政支出结构、专项资金管理、资金使用绩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推动深化财政改革。加大对中央“八项规定”以及省委实施办法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开展了“三公”经费、津补贴发放等5项专题审计,严肃查处经费控制不严、违规发放津补贴等问题,强化预算约束、促进厉行节约。省人大常委会对省级预算执行审计给予高度评价,6位省领导14次作出批示,强调要坚决整改、落实到位。

(二)围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干部监管机制,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以落实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为契机,开展对2011年以来离任的省管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坚持“聚焦责任、突出重点”原则,重点关注贯彻执行重大政策决策部署和目标责任完成、重大经济决策等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紧密关联的事项,以及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和个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分类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报告模板,加强审计工作指导和规范。实行“大兵团”作战和扁平化管理,强化统一组织指挥,保证审计质量和效率。严格责任界定和审理把关,强化责任落实和违纪违法追究,第一批审计移送案件线索41起。加大审计成果综合开发力度,充分挖掘系统性、区域性问题,形成汇总报告,实现了规模效益。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出台了审计对象分类管理、离任经济责任事项交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等三方面的制度和意见,进一步健全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

(三)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民生和资源环境审计。紧扣惠民和资源政策落实,组织开展了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百个示范镇建设、援疆资金项目等审计,推动政策落实和制度完善,促进公共资金和国有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还积极探索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有关地区组织了试审。

(四)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经济运行安全,大力推进企业、金融和外资审计。立足维护国有经济运行安全、信贷和外资使用安全,密切关注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国外贷援款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防范区域性金融和经济风险。组织对钢铁、煤炭、投资等国有或控股企业进行审计,关注产能过剩化解、矿产资源利用、重大投资决策、经营风险防范等情况,揭示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违规担保等问题,促进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组织对全省农信社信贷资产风险管控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反映国家信贷政策执行、农信社改制、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力打击了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提出了体制改革和风险防控的建议,为维护地方金融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统一组织对部分国外贷援款项目进行审计,重点关注资金管理和项目绩效,促进完善管理制度,追回骗取资金,维护了我省良好国际声誉。

(五)围绕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以建设“智慧审计”为目标,加强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效能。建成并投入运行“审计数据中心管理平台”和“金审工程联网审计分析平台”,构建起连续积累、规范存储、安全使用、分析高效的数据管理应用工作机制。建立财政数字化审计平台,开展跨行业数据关联分析,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开发地理信息技术专业辅助审计系统,通过数据叠加比对分析,提高了问题查证效率。在农信社信贷业务风险管控审计中,建立跨系统的数据分析比对模型,提高了审计精准度。

(六)围绕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升审计权威性和公信力,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落实。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创新审计执法方式,形成审计整改合力,保障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省人大常委会预工委就五个行业性问题,组织对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专题监督调研,督促整改落实,取得良好效果。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把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纳入政府督查范围,明确部门单位“一把手”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求加大对不整改、假整改等行为的问责力度。同时,我厅与审计署驻济南特派办、省公安厅共同签署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合作备忘录,建立查处经济犯罪案件线索协作机制;注重推进行业性审计整改,要求主管部门对重大问题“举一反三”,开展行业系统整改,放大审计监督成效;创新审计执法方式,以“致省直部门单位的一封信”形式,向所有省直部门单位通报省级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典型问题,要求自查自纠、自我约束,达到以点扩面效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全省审计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重大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实施意见,紧扣“反腐、改革、法治、发展”,加强审计工作领导,加大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全覆盖,更好发挥审计的保障、监督作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体讲就是坚持“12345”的思路举措,即“一个目标、两大任务、三项结合、守好四线、五个保障”。

一个目标”,就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促进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经济社会沿着法治化轨道健康发展。

两大任务”,就是一方面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重大损失浪费、重大风险隐患、重大履职尽责不到位等问题的查处力度,促进反腐倡廉,推进依法治国;另一方面反映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机制扭曲、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深化改革。

三项结合”,就是坚持“面、线、点”相结合,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关注“”,就是立足全省“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把握工作大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篇布局,提高审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抓住“线”,就是拓宽监督视野,将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这“三条线”拧成“一股绳”,剖析内在联系,发挥聚合效应,提高监督成效;盯住“”,就是以重点资金、重点项目、重点部门为着力点,深化审计内容,以“”的突破,带“线”促“”,将“”和“线”的要求落地实化。

守好四线”,就是守好“法纪红线、政策底线、职责界线和安全防线”,发挥好审计的保障和监督作用。即着眼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将守法执法作为对部门和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审计的重要内容,促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着眼于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加大对中央和省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反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打折扣、搞变通等问题,促进政令畅通、提高执行力;着眼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重点关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管理使用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反映政府职责缺位、越位、错位以及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促进提升依法履职尽责能力;着眼于维护经济安全,揭示经济运行和深化改革中的风险隐患,促进提升抵御风险能力。

五个保障”,就是通过“思想作风建设、素质能力建设、审计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建设”,强化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实行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提高全省审计工作整体合力。即坚持把好思想总开关,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党性修养锻炼,坚决反对“四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增强依法审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增优挖潜,把好人员入口关,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实践锻炼,提升领导、干部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锻造高效的执行力和过硬的战斗力;坚持以文化人,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宣传弘扬先进事迹,打造审计文化软实力,增强审计事业吸引力和审计人员荣誉感、归属感;坚持“智慧审计”目标,建设全省审计数据中心,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技术,深化数据综合利用,推进审计项目远程管控;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修订完善机关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注重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良好工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