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营也适用于现代农业

03.09.2014  10:50

  不足40年,家庭经营的“地位”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度,它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不二法宝,时下,一些人又将其视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绊脚石。

  其实,后者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家庭经营强调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但不否定土地自由流转,家庭经营也适用于现代农业。

  各自家庭经营联合销售走向规模经营

  8月20日下午,潘林波在自家大棚里小心翼翼地摘葡萄,棚外,几位农民正在选果装箱。这位邹平县孙镇潘刘村的农民种着两个大棚,平时由他和妻子两人打理。虽然是家庭经营,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小农经济。

  潘林波现在种的地是流转来的。潘家原有16亩地,但离村远,交通不便,地里也没有通电,去年他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从本村流转了10亩离村近的地,建起了大棚。

  “我们之间就是合作!”潘林波指着棚外的几位村民说,很明白规模的重要性。“进市场和商贩搭讪,他们张嘴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有几个棚。棚少了货少,人家不值当来一趟。”

  2013年潘林波联合5户村民一起种植甜瓜、葡萄。平时,这5户村民“各自为战”,只有到了换茬、卖瓜果的时候,他们才坐在一起。“统一一下茬口安排和品种,确保能售中上市;贩子的车来了,帮忙采摘、装车。”

  “我们这也算实现规模化了。”潘林波认为,家庭经营与规模化经营之间并不矛盾,他们虽然是家庭经营,但他们通过联合销售走向了规模经营。

  家庭经营也可以实现生产机械化

  使用机器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一说到机器,有人就觉得很昂贵,不是一般家庭所消费得起的,其实,机械化可以是大规模的,可以是中等规模的,还可以是小规模的。

  邹平县明集镇许道口村刘希湖就在用小型机械经营着他的家庭农业。为方便种地,他购买了小型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具。同样,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办后别化村,95%以上的农户有农用车、水泵等农机具。众多寻常百姓家都多多少少有几台“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农机具。 

  家庭经营同样可以实现产品标准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普通农户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把农产品卖出去,卖得好价钱,必须首先知道种什么,怎么种。那些农产品经纪人也会自然要求农民种什么,教会农民怎么种。这种“订单农业”就确保了农产品的标准化、商业化和高质量化。

  固堤街道是当地的西瓜大镇,西瓜种植面积2.5万亩,今年这儿的西瓜平均价格为每斤5元,最高时卖到了每斤16元。能卖上如此高的价格,就在于这里的瓜农坚持标准化生产。 

  固堤目前有30多个西瓜品牌,但牌子响、市场影响力大的也就四五个,于是许多瓜农为这几个品牌生产“贴牌西瓜”。“种子、苗木由人家提供,也来进行技术指导,最后贴上人家的商标卖。”在寒亭区北海路附近卖瓜的李长明说,几个品牌对西瓜的管理很严格,比如必须用等间距整理瓜蔓;一蔓一瓜,严格控制坐瓜距离;肥料要用香油渣、豆饼;收购时只要头茬……李长明现在卖的是没有达标的瓜。

  家庭经营与农民增收也不矛盾。张开霞一人种着自己家的3亩多地,虽然村里也有流转土地的,但她一直坚持自己种。 

  这位沂水县沂城街道北家坪村的普通妇女,过着“农忙种地,农闲打工,农忙农闲双丰收”的幸福生活。张说,过去种一亩地要36个工日,现在耕、耙、种、收全用机器,六七个工日就够了。

  农业收入早已不是张家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种地就是赚个吃得放心,挣钱还是靠打工。”张开霞的丈夫常年在镇上的一家食品厂上班,她为了照顾老人,主要干劳务。一年下来,两人收入也有七八万元。据了解,像张开霞这样的“兼业”农民在当地不下七成。

  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让农民生活得更体面。潘林波等5位村民平均每户有8亩多地的大棚,但每户的收入少则七八万,多则可达20多万。(农村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