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京津冀——四市在行动

12.05.2016  12:23

对接京津冀,我省北部四市步履生风。
  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聊城、德州、滨州、东营四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四市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框架初步形成,各项工作正有序展开,在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供应、生态建设、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能源资源保障、优质劳动力输送、生活必需品供应等方面打造协同发展区,实现协同共赢。

打通“最后一公里

“四市对接京津冀协作区,能够有效打破区域发展壁垒和市场分割,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增强发展的一体化和整体性,提高我省对内开放水平,能够为山东统筹内外双向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特聘专家孙华臣博士表示。

在齐河县黄河大道与国道309交叉口,一座黄河上唯一由县级投资建设的济齐黄河公路大桥今年年底将完成合龙。据齐河交通运输局大桥办主任于健介绍,项目建成后,20分钟就可以从齐河主城区到济南高铁西站,“到北京的距离感基本没有了。

2013年,齐河与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共同建设中关村海淀园齐河科技城,目的是将中关村有外溢需求的优势资源进行有序转移。”齐鲁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攀向记者介绍。

德州、聊城、东营、滨州四市对接京津冀协作区,拓宽了我省经济发展的空间边界,提供了我省融入国家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通道,搭建了我省分享区域发展红利的载体和平台。“同我省的‘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将会释放出更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孙华臣认为。

基建、服务等面临多重考验

企业搬到园区后,暂时没有正式的供水管道,目前使用的是建设期的临时管道。”在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河北立中集团常务副总郭银河对记者坦言。

对此,北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表示,目前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已经到位,通往企业的市政管网正在进行铺设研讨,企业的需求可以尽快得以落实。

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具有战略眼光、全局视野。”孙华臣进一步表示,“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另一方面还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配置。

记者从省区域办获悉,四市正加快推进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面向京津冀地区的跨境运输服务能力,努力形成互联互通的快速通道。依托“三横三纵”的铁路交通网和高速公路交通网,德州正大力发展枢纽型经济;滨州市计划投资4.6亿元建设滨州港至黄骅港15公里疏港公路,启动建设秦滨高速(鲁冀界)埕口至沾化段;东营开工建设6个万吨级码头,宝港国际2×5000吨级液体化工泊位等4个码头投入试运营,9个码头完成对外开放,吞吐量突破3300万吨;聊城市正积极争取京九高铁、郑济客专尽快开工建设,聊城—石家庄铁路、聊城—德州—黄骅铁路、聊城—邯郸—长治客运专线列入国家相关规划。

产业转移价值链的高端跃升

四市深入挖掘各自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引导企业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战略合作,推动产业转移对接。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不能忽略生态环境风险。”孙华臣提醒,“产业转移虽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不能忽视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产业承接规模超过了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导致生态环境退化。

据悉,四市瞄准京津冀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已加快各类科技园区和创新平台建设,其中德州市争取设立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德州中心,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确定为“蓝火计划”试点城市;滨州市西王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合作生产高品质特种钢;东营市依托国家级农高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先后组建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现代农业孵化展示区、国家级盐碱地改良利用平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中试孵化基地;聊城市定期组织开展“京津大院大所对接会”,建立科研院所对接合作体系。

同时,四市积极争取京津冀地区优质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资源,开展交流合作,强化环境保护联动,推进协同共享。其中德州被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确定为“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这是全省唯一的联系点城市;滨州、东营两市采取医养结合、候鸟式养老等形式,促进休闲旅游、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环渤海地区旅游线路重要目的地城市;聊城编制实施《京杭古运河(聊城段)规划》,在景区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合作,构建区域旅游联盟,建设养生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烟台市委统战部助力海外山东籍企业渡过难关
    日前,获悉海外鲁籍企业遇到困难,外事侨务办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1月10日,省委常委会利用一天时间,外事侨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