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导演拍续集买股权,中韩合拍片玩大了
今年7月中韩合拍协议正式签订后,两国合拍项目在市面上越来越多。不久前的釜山电影节上,国内某公司主管感叹,“好些韩国电影人把项目书塞给我,剧本里都刻意地加入中国元素,韩国艺人公司也拿来好些新人资料求合作……”这位主管说,合拍协议签订后,韩国电影人更热情,更直接了。
搜狐娱乐通过多方面调查采访发现,今年开始,中韩合拍片数量激增,从2000年到2013年,不完全统计,合拍片数字为22部;从今年到未来2年内,要上映以及在筹划中的合拍片数量为12部,其中爱情题材达到8部。双方电影公司早已不满足于让自己国家的演员串个角色,而是进入一个新阶段,合作模式有了新变化——有的公司自己开发剧本,直接找韩国导演给自己打工;有的和韩方共同投资,翻拍韩国的经典电影;也有像华策这样的土豪,干脆买了韩国电影圈近年的后起之秀NEW15%的股权……
7月份新签订的中韩电影合拍协议是份什么样的协议?中韩两方电影人为什么变得紧密起来?他们对未来的畅想是什么?合作中又有什么样的顾虑?搜狐娱乐通过采访两国电影公司,业内专家,来解读中韩电影合拍现状。
Part1科普中韩合拍史
从演员打酱油到共同投资开发项目
查看中韩电影合拍历史,搜狐娱乐发现,从2000年开始,中韩电影人一直在做合拍片的尝试。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票房方面,这6年合作的电影都没有达到共赢,像《白兰》、《武士》这样韩国导演编剧把控的电影,韩国本土票房口碑俱佳,但在内地反响平平,甚至都没有上映过。同样《神话》,《七剑》等国产片本土票房也算不错,但在韩国都没有达到最基础的观众值2
像《白兰》、《武士》这样韩国导演编剧把控的电影,韩国本土票房口碑俱佳,但在内地反响平平。 [保存到相册]
在票房方面,这6年合作的电影都没有达到共赢,像《白兰》、《武士》这样韩国导演编剧把控的电影,韩国本土票房口碑俱佳,但在内地反响平平,甚至都没有上映过。同样《神话》,《七剑》等国产片本土票房也算不错,但在韩国都没有达到最基础的观众值2
同样《神话》,《七剑》等国产片本土票房也算不错,但在韩国都没有达到最基础的观众值。 [保存到相册]
第一阶段:演员打酱油,电影水土不服
在2000年至2006年阶段,两国电影人还没有合拍片的概念,合作方式基本是请一个国外的演员在片中打酱油;题材也是以古装功夫和催泪爱情为主。在票房方面,这6年合作的电影都没有达到共赢,像《白兰》、《武士》这样韩国导演编剧把控的电影,韩国本土票房口碑俱佳,但在内地反响平平,甚至都没有上映过。同样《神话》,《七剑》等国产片本土票房也算不错,但在韩国都没有达到最基础的观众值——百万观影人次。
第一阶段(中韩合拍策划)1
第一阶段(中韩合拍策划) [保存到相册]
冯小刚的《集结号》,电影请了韩国《太极旗飘扬》的特效团队。1
冯小刚的《集结号》,电影请了韩国《太极旗飘扬》的特效团队。 [保存到相册]
第二阶段:韩国特效受追捧,韩国导演纷纷来内地掘金
2008年的两部电影对当时的中韩合拍片颇有借鉴意义。一是冯小刚的《集结号》,电影请了韩国《太极旗飘扬》的特效团队,加深了两国电影行业的技术合作,之后的《大明猩》更是采用了韩国的CG技术,意图打破好莱坞的技术垄断。
另一部电影《女人不坏》,是当时韩国的爱情喜剧之王郭在容编剧,尽管电影最终也是两国观众不讨好,但从这以后,不少韩国编剧和导演来到内地淘金。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都没有拍出能够同时受中韩观众认可的影片。像许秦豪的《好雨时节》让高圆圆打开韩国知名度,但内地票房不足15万;白百何的《分手合约》内地票房1.9亿,但在韩国被指剧情老套,票房惨败。哪怕是在《雪国列车》之前中韩合拍片内地票房记录保持者《晚秋》,其实在韩国本土成绩并不好,观影人次不到50万。
也有韩国电影人开始有目的地针对内地市场拍电影。韩国恐怖片专业户安兵基在内地连续三年拍了《笔仙》三部曲;韩国的CJ娱乐投资了《非常完美》和《分手合约》,在电影制作层面添加了韩式风格。
第二阶段(中韩合拍策划)1
第二阶段(中韩合拍策划) [保存到相册]
第三阶段:中韩电影合作进入蜜月期,合作模式升级
随着中韩影人不断摸索,加上今年7月份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正式签订,两国电影合作进入蜜月期。据不完全统计,今明两年约有7部电影要上映,其中6部是爱情片。玄幻,灾难,战争等多种题材的电影进入筹备期。同时,越来越多的韩国导演编剧以个人签约方式进入内地。
韩国电影研究专家,釜山国际电影节顾问范小青认为,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爆发出非常强的市场能力,但在人才储备上不成正比的,“我们的国内大导演并没有太多商业电影经验。而新人储备又不足以供应日新月异、数倍增加的市场需求。所以最方便最经济的解决方式便是启用韩国的电影创作人才拍本土电影,从领导层到民间层都有这样的默契。”
2014年新项目(中韩合拍策划)1
2014年新项目(中韩合拍策划) [保存到相册]
Part2观察:中韩合拍三大趋势
★题材
剧本研发倾向小说,热映片经典片将翻拍
创本创作是核心竞争力。在2000年初的三部合拍片《飞天舞》,《白兰》,《武士》都是韩国创作班底把控剧本,在韩国本地的成绩也是十分喜人。现在两国电影人基本也是拿出自己的优秀剧本找对方合拍,共同投资,共同发行。特别是中国电影人越来越有主动性,在今年公布的项目中,万达的《斗破苍穹》,乐华娱乐的《夏有乔木》,派格影业的《第三种爱情》等剧本均改编自国内热门小说,辛夷坞的小说《应许之日》也提上日程。
韩方则倾向于翻拍以及制作续集片。之前《晚秋》,《危险关系》,《笔仙》三部曲等均翻拍经典或者热映片。现在韩方也是如法炮制,原先制作全智贤版《我的野蛮女友》公司SHINCINE新开发了剧本,找到内地摩天轮影业,共同投资了宋茜版的《我的新野蛮女友》,男主角仍是车太贤。
韩国CJ的制片人郑泰成在筹备《奇怪的她》剧本时,就想到要拍中国版,并改名《重返二十岁》。1
韩国CJ的制片人郑泰成在筹备《奇怪的她》剧本时,就想到要拍中国版,并改名《重返二十岁》。 [保存到相册]
韩国CJ的制片人郑泰成在筹备《奇怪的她》剧本时,就想到要拍中国版,并改名《重返二十岁》。原本就打算拍续集的韩国战争片《鸣梁》在本土创下1700万观影人次的记录时,他也立马拍板决定续集和中国合拍,特别是第三部《露梁海战》,有明朝水将邓子龙的出场,CJ 将可能和内地派格影业合作。
★合作模式
从项目制转向公司合作制,韩国导演签约内地
在过去,内地的电影公司多以单个项目的方式和韩国公司合作,像华谊和showbox合作了《大明猩》;韩国导演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譬如郭在容和博纳拍了《女人不坏》之后,6年后才和新丽传媒合作另一部电影《我的早更女友》。
而现在,内地公司从战略角度,和韩方合作多部电影,派格影业已经联合韩国CJ拍摄《重返二十岁》,将来也会合拍科幻片《拳法》,以及战争片《露梁海战》;和CJ深度合作的还有华策影视,两家曾经合作《分手合约》,这次有同样有《重返二十岁》,以及灾难片《平安岛》。
也有内地公司签约韩国热门导演。内地乐华娱乐在《来自星星的你》大火后,火速签约该剧导演张太维,除了《商学院合伙人》,还将拍摄其他电影。
★资本
不仅会收购公司,可能还会共同成立新公司
在业内观察人士彭侃看来,将来中韩电影合作还会进入资本整合方面,“会收购电影公司,甚至共同成立电影公司。”近期一桩业内交易证实了这个看法。内地新兴电影公司华策购买了韩国NEW公司15% 的版权。NEW公司是韩国电影界的新秀,投资发行了《海雾》、《七号房的礼物》、《辩护人》、《新世界》、《捉迷藏》等影片。
韩国电影研究专家范小青很赞赏华策的眼光,“韩国电影最大的优势是把西方非常成熟的制片管理经验转化成适合东方社会层级结构的管理经验。这一点我们很薄弱。华策可以通过NEW学到东方化了的西方管理经验,以便将来有机会投资更国际更大型的制作。”
Part3解读:为什么中韩电影合拍越来越紧密?
★政策
虽无实际改变,但敲定协议给双方带来信心
不止一位内地制片人告诉搜狐娱乐,实际上今年7月份签订的中韩合拍协议并没有在具体措施上和过去有所改变。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取得合拍片资格的影片,将能享受国民待遇,按照43:57的比例与影院分账。而合拍片的资格标准,一直都限定在三个方面——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要在中国取景。
不过,韩国电影研究专家范小青表示,协议正式签订有一定的政府鼓励意味,也是对好莱坞文化侵略的一种反击姿态。业内观察人士彭侃也认为,“合拍协议的签订可能给韩国电影人带来一种保证和信心。以前没有正式签订,是有不确定性的。现在有了官方协议,他们心里比较踏实。”
值得注意的是,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国际共同制作部的韩部长透露,韩国对合拍片也有一定的标准,在两国合拍时,一方资本必须要达到20%的占比(的资金投入)。其次在创意方面也有一定的比例,比如导演,摄影,剪辑,到演员,会有一定的评分系统,达到一定分数才能被认可为受本土片待遇的合拍片,进而享受和本土电影一样的政策待遇。
★优势互补,各取所需
韩方优势:
1)韩国剧本资源丰富,愿意花时间专研
中国电影人看中的是韩国丰富的剧本资源和成熟的工业体系。和CJ有《重返20岁》,《拳法》等项目合作的派格影业负责人沈婷昭在釜山电影节上告诉搜狐娱乐,“我们今年在电影市场谈了七八个作家,会把他们小说或漫画改成中国的故事的。韩国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剧本开发,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开发体系,可以从剧本阶段为电影的成功提供保证。”
“韩国人做基本故事的能力很强,中韩编剧合作,韩方做第一版故事,中国编剧根据我们的国情再做本土化二度创作,这样的成功率就更有保障。”谈到理想的剧本开发模式,沈婷昭这样说道。
中国浙江的东海电影集团和韩国导演金泰均合作拍摄过《坏姐姐之拆婚联盟》。其研发部总监韩蓓也是本片的文学策划,她也表达相同的看法,“我们的拍摄时间比较紧张,导演金泰均在剧本阶段就会亲自和大家一起合作改剧本,逐字逐句每一行的台词都会仔细看。因为中文看不懂,他不但找了韩国的文学顾问,还找了中国的顾问。”
2)工业体系成熟,对类型片有研究
谈起和韩国团队的工作感受,派格影业的沈婷昭也很感触,“专业,分工明确,流程化管理很明确。当时我们有一个短片,导演说一个星期做完分镜头剧本,他们三天就做完了,这一定是一个配合非常默契的团队才能完成的。我们确实这方面还在一个成长期,在流程管理和韩国团队比还有距离。”
《坏姐姐》制片方,东海电影集团的研发部总监韩蓓认为,韩国导演的专研精神也很值得敬佩,“他们对小妞电影很拿手。金泰均看了很多中国电影,他对这部电影的把控是很有自信的。他给了很多意见,加了很多好玩的东西。所以韩国对都市和喜剧这方面的东西是优势,我们也有,但是他们比我们成熟。”
中方优势:
市场潜力大,帮助韩方打破天花板
韩国电影有剧本资源,有人才优势,那么他们欠缺的是什么?派格影业的沈婷昭告诉搜狐娱乐,韩国看中合拍,主要也是中国市场广阔。目前看来,他们自己的市场容量已经快到天花板了,“韩国人要拍大投资的电影,本土找投资非常难,过1000万美金成本的电影,就要慎重考虑。如果想做大制作,与中国合拍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合拍,不仅可以融到可观的制作费,更重要的是天然进入了中国市场。包括汤唯的丈夫金泰勇导演,下一部电影要找投资也是到内地。”
Part4隐忧
1)中韩市场可以兼顾吗?
中韩电影人合作越来越紧密,但事实上,在过去的合拍片中,输多赢少,往往国内票房强,国外票房惨败。对双方来说,如何兼顾两国观众的口味,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一位不具名的内地投资人谈到华谊的《大明猩》摇头道,“合拍片要符合两国的市场,很难的。《大明猩》原本是韩国电影,但是为了中国市场,改得不伦不类,前二十分钟不能看。我觉得还是以一种市场为主,另外一种市场为辅。”
韩国电影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的解决方式大多是放弃韩国市场。这位投资人告诉搜狐娱乐,“我至少得到三家公司的邀请,说我们愿意给你提供剧本,按你的要求来改,做一个中国剧本。他们现在只想做一个中国电影。”
在韩国电影研究专家范小青看来,要兼顾两国市场并不明智,“在任何国家,只有好莱坞影片和本土影片是有市场的。对中韩合拍片来说,两国的经济水平和欣赏口味,差异还是很大的。如果你不是好莱坞的大片,你得有很明确的观众群定位才行。”
2)韩国导演编剧如何“接地气”,“中国化”?
一位内地新成立电影公司的负责人谈到釜山电影节的新情况觉得有些好笑,“好些韩国电影人把项目书塞给我,剧本里都刻意地加入中国元素,比如说人物在中国长大,他们也有抗日题材的剧本,只不是主角是中国人。可能觉得你们感兴趣,他们刻意加入这些中国元素,觉得你看中这个,跟你们合作就更方便。韩国艺人公司也拿来好些新人资料求合作……”
在不少制片人看来,加入中国元素不代表就能接地气。韩国CJ娱乐的电影人郑泰成谈到这个现象时说,“题材和素材得双方共同策划研发,最重要的是互相了解双方的市场。”内地摩天轮影业的制片人杜女士也表示,在拿到和韩国公司共同拍摄的《新野蛮女友》剧本时,虽然剧本由韩国人主控,还是请中国编剧把剧本改得更接地气些。
3)中韩电影人如何破除文化隔阂?
CJ娱乐负责人郑泰成谈到《鸣梁》在中国国内的上映计划时,内心也不确定票房会有多少,他期待能够打破《雪国列车》的8000万票房。实际上在中国,8000万票房并不高。他认为这部电影能否为内地观众接受的最大问题是,内地观众是否愿意了解韩国在明朝末期的海战历史。
除了创作上的文化隔阂,也有沟通上的隔阂。一个中国制片人表示,韩国制作团队虽然彬彬有礼,但还是有隔阂,“个人觉得他们不是特别信任中国片方,他们还是比较自我。他们做事情会要求韩国团队来做。而且韩国人不像美国人那种特别直接表达,他们会绕半天,所以我们是有沟通成本的。”谈到自己的合拍原则,这位制片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