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被闲置为哪般?

07.07.2015  11:13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海阳市行村镇西村庄扬水站破旧的墙壁上,书写的标语在当地依旧深得民心。

  前一阵因为天旱不雨,齐鲁大地群众想方设法灌溉干涸的土地。但有读者致电本报编辑部,本应成为抗旱主力军的“小农水”项目,在海阳市行村镇部分村庄,却被闲置一旁,完全成了无用的摆设。“国家投资那么大搞‘小农水’改造,为的不就是给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吗?为什么改造后就成了摆设?”行村镇群众反问道。

  6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海阳市行村镇齐格庄、榆林、西村庄、庙前河和杜格庄村进行调查,发现多数“小农水”疑似因为缺乏管理,而成为碍眼的“形象工程”。

  “小农水”弄完后就没用过

  齐格庄村,是行村镇一个规模颇大的村落。此时正值麦收高峰时节,许多村民在村内主干道和桥梁上晾晒起了麦子。除了丰收的喜悦外,多数村民也为日益干旱的气候担忧不已。

  “你看,白沙河都快见底了。一旦完全干了,只能靠老天爷开眼了。”果农张天言(化名)正忙着给苹果树浇水。果园隔壁,就是发源于南台水库的白沙河。

  “因为挖沙的缘故,现在河床里面还残留着一些水洼。”记者看到,偌大的白沙河已经断流,部分河段完全干涸,只是断断续续残存着一个个小水洼。这些水洼,是许多农民抗旱的希望寄托。

  为了抗旱,许多柴油机正安置在水洼边抽水,河水通过水管运到田间地头,给干涸的土地带来点点生机。

  菜农黄先发(化名)承包了白沙河东400亩的耕地。他告诉记者,如果要给土地完整灌溉一次,柴油机要连续抽水1000个小时。“最远的地,得用700多米长的橡胶管运过去。”而这些水洼,可能也就只够10天使用的。

  记者了解到,齐格庄村民的抗旱对策,要么是打井抽水,要么从白沙河取水。

  而在黄先发土地北面不远处,就有一个修建于2013年的“小农水”工程。

  “那东西(指‘小农水’),自从弄好后谁都没用过。”黄先发说道。

  “根本就不能用。没人管,地里的管子都鼓了,一通水就碎。”另一位菜农附和道。

  “你看,这‘小农水’在地里修了一个个水泥墩,里面藏着水管。可修了之后就不能用,挡在这儿还碍事。”村民黄天运(化名)正忙着将麦秆堆到手扶拖拉机上。周围忙碌的村民都赞同他的说法,纷纷肯定点点头。

  “小农水”被闲置并非个案

  为了解具体情况,记者来到白沙河畔的“小农水”工房。橘黄色的小房子门口,张贴着写有“行村镇项目区24号泵站”字样的铭牌,标明该项目完成于2013年4月。但是该工程如今已是“铁将军”把门,只能从大门的窟窿处窥见内部电泵等设备仍然齐全。

  村民黄天桥(化名)透露,国家投资在白沙河旁搞了这项工程,在地里也埋了管子。如果能用的话,只要打开电闸,在田间的水泥墩旁接上水管,就能灌溉土地。但“这都是一厢情愿,自始至终都没用过。”而因为长久不用的缘故,土地里的管道已经朽烂,除非大修,否则根本无法使用。

  至于不能使用的原因,村民们则是众说纷纭。菜农们认为,因为村庄管理混乱,自始至终就没有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导致“小农水”成了摆设。“村里不管,大门紧锁,时间一长不就坏了吗?”

  而有的村民则质疑“小农水”设置的不科学性。黄天运认为,他家的耕地南高北低,水泥墩设在北侧,加重了灌溉的难度,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白沙河桥畔晾晒麦子的村民则觉得,因为白沙河东的土地已经承包给了菜农搞蔬菜基地种植,村里没有管理的“动力”,所以闲置至今。

  榆林村的情况与齐格庄相似,花费巨资修建的“小农水”,从建成那一日起便被闲置。在抗旱情势如火如荼的现下,显得格外“扎眼”。

  庙前河村与杜格庄村,“小农水”改造也自建成日便被“废弃”。杜格庄村“小农水”工房被闲置一年有余。村民杜日生(化名)每每在田间劳作,看到工房和水泥墩便来气,“有这个钱干什么不好?干这事一点用都没有。”记者还发现,有的田间的水泥墩已经被毁,水管裸露在外。村民对此并不以为意,“修它干嘛?本来就没用嘛!简直就是劳民伤财。”

  记者走访的5个村庄中,唯一例外的是西村庄。西村庄的“小农水”泵,树立在距齐格庄村水泵南500米的对岸。记者来访时,正有一辆挖掘机在挖掘河床,以便让坑洼的水流往泵站的取水池。附近村民告诉记者,西村庄将水泵的管理工作委托给了一位村民,由他负责水泵的维护和保养,因此西村庄的“小农水”才能正常运转至今。“虽然中间也发生过水管破裂的现象,但都维修好了。”

  “等河里有水了就能用了”

  作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小农水”项目,其初衷是为了在农村灌溉和抗旱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农民群众的生产提供便利。而在海阳市行村镇几个村庄采访发现,因为疏于管理,“小农水”项目一落地,便成为花瓶式的摆设,徒有其表而无其里,直接被农民群众抛弃。

  记者了解到,海阳市此前刚被评为“小农水建设先进县”。如果从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上看,海阳市的确可以称得上成绩出色。但一个项目能否真正发挥功效,成为农民群众抗旱救灾的助力,还需要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按照村民们介绍,因为缺乏管理,行村镇部分村庄的“小农水”已经丧失功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类似的“未使用即报废”的“小农水”项目,在山东省其它地区也曾发生过。

  6月23日,记者致电行村镇政府。接电话的行村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小农水”项目由一位初姓镇长负责。记者随即致电初姓镇长,其表示自己并非镇长,只是管水利的。而对于“小农水”被闲置一事,这位初姓工作人员表示建成之后,“小农水”就交付给村庄管理。“每个村都有管理的,不存在没管理的情况。”而对于无法抗旱抽水,他表示“现在河水都干了,‘小农水’根本抽不了水,肯定用不了。”

  “等到河里有水了,自然就能用了。”

  ■ 新闻链接

  何谓“小农水”?

  “小农水”,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简称。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是把所有的小农水项目汇集,由县一级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的一种方式。2009年开始,国家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称是“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既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针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民办公助”方式,支持各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