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小区雨水利用叫好难叫座 雨水收集需顶层设计

28.09.2014  12:30

 

  坐拥泉城美誉,济南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缺水城市。住建部、国家发改委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通知》,出台节水十条措施,为进一步推进城市节水,打造“海绵城市”划定“路线图”。济南如何进一步将节水文章做深做细,考验城市智慧和能力。今起推出“再战节水保泉·架构生态水城”系列报道,从雨水利用、管道滴漏、再生水利用等三个方面探寻发展现状,以期为加强水资源利用提供借鉴。

  几场小雨过后,名士豪庭二区院内西北角一块绿地底下一个容量120吨的“水池”已蓄满。这就是该小区的雨水收集系统,小区道路、绿地等处建了收集口,雨水通过管道沉淀后被储存到池内。

  2011年起,济南试点推广雨水收集利用,但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监管乏力,像名士豪庭这种配建雨水收集设施的小区屈指可数。对此,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克峰显得有些着急,“济南对雨水控制利用落后于先进城市。”尴尬现状:建的少用得更少

  在经十路中润世纪城内,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墙边或墙角有小管子,这就是雨水收集管。同时,绿化带雨水渗到石子层下面管道流入贮水池。小区物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小区内绿化、保洁用水主要来源于雨水,年节约用水约2000立方米。位于文化东路上的中建文化城小区,也是我市较早建立雨水回收系统的小区,但目前系统并未启用。小区物业负责人翟经理表示,他们刚从上家物业接管,还没有对系统测试。

  据了解,目前我市仅有济南西客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盛世名门小区等10余个单位建设了收集系统,多数新建小区选择“忽略”。白白流失:满城尽是沥青路

  记者在中建文化城小区看到,所有路面全部采用透水性材料,或地砖或鹅卵石路面,小区内很少见到硬化路面。据了解,该小区绿化面积达到40%,加上数千平方米透水性路面,大部分雨水直接渗透。

  小区雨水利用,主要有雨水回收系统、渗透性路面及下凹式绿地等三种形式。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出台的节水“十条”中,要求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低于40%。记者走访多个小区发现,大部分小区路面以沥青或水泥硬化路面为主,透水性材料大多数为点缀,而下凹式绿地更为稀少。

  瓶颈问题:缺乏强制监管手段

  多年从事雨水收集工程建设的百海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雨水回用设备运行维护费用很便宜,每吨大约为0.16元至0.19元,但前期需要一次性投入几十万元,后期还要消耗电费,而且真正获益的往往是物业,开发商觉得不合算。”该负责人介绍,目前雨水收集多在政府部门和企业内作为倡导性推行,缺乏强制监管手段,推行难度更大。

  “具体政策法规和建设标准还没有硬性规定,而且我们也没有处罚权,推进起来难度很大。”市节水办相关人员的无奈印证了尴尬的现状。

  路在何方:政府需强有力推动

  “建设水生态城市,水资源的精致利用绕不开。”张克峰表示,近年来雨水收集在北京、深圳、南京等城市已逐步实质推广。“城市节水是个系统工程,单一部门阻力很大,政府需扮演强有力推动者,出台完善细致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标准,加强对雨水控制利用的顶层设计,同时增加监管力度,建立处罚机制,督促开发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