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夏埃尔-塔尔海默:剧场不是宣快乐场所

14.11.2014  17:44

    1931年,奥登-冯-霍瓦斯的“大众戏剧”《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在柏林德意志剧院首演。这部戏描绘了小市民阶层和无产者的自私与愚昧,在首演当时获得了毁誉参半的反响,以至于日后霍瓦斯的戏也一度在德国被禁演。去年,柏林德意志剧院再度上演了这部戏,与彼时不同的是,如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早已被公认为当代的德语经典,在德语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上周末,这部戏更是作为德国戏剧的代表,来京参加“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展演。与前段时间在北京演出的《美狄亚》一样,这部戏也出自德国导演米夏埃尔-塔尔海默之手。这位目前在德国乃至欧洲风头正劲且屡获殊荣的戏剧导演,也来到北京与观众见面。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讲述了被父亲许配给肉铺老板奥斯卡的玛丽安,在婚前却爱上了浪荡子阿尔弗雷德。于是玛丽安毁掉婚约,与阿尔弗雷德在一起。然而残酷的现实打败了爱情与理想,一年后他们孩子的出世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拮据。孩子被送到阿尔弗雷德的外婆家,玛丽安则开始作舞女为生。最终,玛丽安被阿尔弗雷德抛弃,孩子也因病夭折。     塔尔海默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干脆就只有一个空空如也的舞台。硬纸板做的面具、漫天飞舞的彩色纸屑、几把木椅子,塔尔海默将这出社会政治剧处理得如同暗黑的成人童话。在塔尔海默看来,剧中的女主角玛丽安是欧洲文学中的典型形象——“受难者”。“她想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却处处碰壁,周围人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她的理想变得遥不可及。最后她的孩子死了,她的梦也破灭了”。     ■ 作品解读     音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开场     “一出老戏能打动我这样一个现代人,那它肯定有超越时代的东西,我会从中感到历史在和我对话”,塔尔海默说。霍瓦斯写《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时正是一战和二战之间。在塔尔海默的舞台上,也将当时的流行音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为开场曲。然而这首旋律在剧中的意义却并不正面。音乐所营造出的宏伟华丽的氛围,与死气沉沉的剧中人形成反差。“霍瓦斯在剧中批判了物欲横流的享乐主义倾向,人们在经济危机下惊慌失措,这主题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特别喜欢让观众失望,《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对德语地区的音乐听众,尤其对维也纳人来说有特别的意义,总是在新年音乐会上演。霍瓦斯在剧中就写了这首音乐,但在开场用是我的主意,我将全曲不厌其烦地展现给观众”,塔尔海默说。     面具没有自我,没有既定的立场     该剧中塔尔海默对面具的运用令人深刻。从半场起,除玛丽安外,其他人物相继戴上硬纸板面具。最后,奥斯卡递给玛丽安一个面具,她接过戴上,所有“面具人”在台前站成一排。此前,一些角色就有肩膀晃动或下沉的肢体动作。“透过肩膀动作可以表现角色承担的生活重负。除了玛丽安,其他人没有自我,没有既定的立场”,塔尔海默说。对塔尔海默而言,剧场不是一个宣扬快乐的场所,“很少有人写戏是为了赞美幸福,戏剧诉说的永远是痛苦、创伤与不幸,然后想要做出改变”。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