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积极构建艺术展馆集群 努力打造崂山特色文化品牌

25.09.2014  19:59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青岛崂山区艺术展馆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活力迸发的迹象。从保存了我国2001年以来各大洋调查航次所获取海洋样品的中国首家大洋样品馆的“落地生根”,到中国最大汉画像砖博物馆、江北最大茶文化主题博物馆、山东首家输液文化博物馆等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的“遍地开花”,崂山区艺术文化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正逐步形成以博物馆、美术馆为依托的艺术展馆集群发展新格局。

艺术展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文化神韵所在,也是文化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艺术展馆数量和形式的丰富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城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作为有着厚重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东部新城,崂山区创新发展多元化载体对诸多个性文化进行保护、收藏和传承展示,实现了以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展馆集群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成功实践。

初具集群发展态势

致力于打造有影响力、辐射力的新兴文化载体,体现的不仅是崂山区的文化自信,更是崂山人培育社会正能量的文化自觉。崂山区运用艺术展馆独特的环境语言,对多元文化进行艺术性诠释,实现城区发展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将其打造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平台。目前,青岛崂山区已汇集青岛市博物馆、青岛金石艺术馆、崂山茶文化博物馆、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冯氏钢琴艺术博物馆、华仁输液文化博物馆、中国大洋样品馆等12座博物馆,以及崂山美术馆、半岛艺术中心、佳诺艺术馆、138艺术仓库、墨非墨当代艺术馆等51家美术馆,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0万人次,形成了以国有馆为主体、行业馆为特色、民办馆为补充,类型多样、良性互动的艺术展馆集聚发展体系。

在这63家艺术展馆集群中,既有专业正规的“国家队”,也有“小而美”的基层文化企业;既有创业成功、坐拥财富的“大老板”,也有扎根基层、造福一方的特色文化企业领头人;既有在文化界摸爬滚打多年的“常青树”,也有刚刚走上艺术探索之路的“新星”。他们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却共同拥有对文化事业的执着与热爱。经过几年的努力,崂山区政府运用政策导向的有形之手和市场化运作的无形之手渐渐支撑起这些文化企业执着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精气神”。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

从《“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到《文化强区战略实施意见》,青岛崂山区充分利用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民资推进,内强扶持、外抓引进,和而不同、凸显特色的发展思路,吸引了一批文化层次高、辐射带动强的特色文化项目纷纷落户崂山。

在推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在青岛市文广新局的引导下,崂山区充分发挥“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作用,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寻找公共文化服务的内生动力。

通过政策和资金进行引导和规范,崂山区构建起综合类与专题类互为补充、地域性与层次性统筹兼顾的艺术展馆体系;同时,用“有形之手”激活“无形之手”,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激励,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在“两手”的协调驱动下,崂山区搭建起金石文化产业园、古早文化城、市民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协会、非遗保护协会、国画院、水彩画院等品类丰富的发展平台,文化产业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曾经是“稀罕物”的博物馆、美术馆在崂山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政府统筹、市场运作”模式的成功,让众多文化艺术元素在崂山交汇聚集,风生水起。融合发展,就成为崂山艺术展馆群落进一步集聚升级的迫切主题。

多元产业的聚变融合

随着金家岭金融新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对拥有大量现实和潜在金融服务需求的收藏机构、艺术机构发展将更加有利。青岛崂山区正在编制的《崂山文化旅游地图》即将出版发行,届时将推出三条涵盖崂山文物资源、非遗项目、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剧院、影城等众多文化领域的旅游主题线路,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样板。

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既是崂山为破解文化产业快速升级发展开出的灵丹妙药,也是崂山文化企业延伸文化产业链、突破普遍发展瓶颈的迫切要求。

实践证明,类似“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符合崂山本土特色,已促使以艺术展馆集群为代表的崂山文化产业迸发出1+1>2的聚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