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企改革:闯关破障衔枚疾行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找准靶心要害?今年3月起,国企资产总额占半壁江山的山东率先拉开了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幕。山东的探索是以市场化作为核心,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打破政企不分、层层审批等体制弊病,以直戳痼疾的气魄革除效率低下、利益输送等发展顽疾。在收入下滑、利润增缓背景下,山东国企正以全新面貌闯关破障改革突围。
“摘官帽”
国企去行政化回归市场
山东是国资大省。截至2014年底,全省国有企业(含驻鲁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7万亿元,营业收入2.55万亿元,分别占山东全省企业的52%和35%。
然而,拼资源、拼环境、拼人力的粗放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环境下,山东国企在治理结构、发展观念、管理模式等方面滞后的影响日益显现。
“为什么民企用20亿元、2年时间能办成的事,有的国企花50亿元、用5年时间都不一定办得成?原因就是政企不分。”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张新文一针见血地说,原有监管模式下,大多数国企存在脱离市场、官僚气息严重等通病,导致效率低下、发展缓慢。
国企去行政化成为第一剂“药方”。山东省列出时间表,将原来归属各个部门管理的400多家企业统一交由国资委履行股东职责。同时,启动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将具备条件的省属企业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目前,已有7家完成或启动改建。
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系统性重构。如今山东省国资监管变成了“国资监管机构—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实体企业”三层架构,在这一模式下,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将变得更加科学,国资委对投资运营公司、投资运营公司对所出资企业,均以股东身份行使相应权利,不再是“上下级”管理关系。
山东省副省长王书坚说,以前资本运营的权力没有下放给企业,容易陷入审批模式。政府部门审批也会回避风险,有风险的就审批慢,甚至不批,削弱资本运营的效果,甚至导致错失战略机遇。充分竞争领域的企业,在这种模式下必死无疑。让国企回归市场,让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才能让国企焕发活力。
为吸引更多专业人才“玩转资本”,山东省从今年6月开始,又启动以“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为核心的国企经理层管理改革。
据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时培伟介绍,按照新的规定,山东省管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经理层人员由董事会按程序聘任,实行契约化管理,不再纳入省委管理。
与此同时,山东积极探索企业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职责明确、有机融合、运转协调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国企总经理实行市场化选聘之后,不再是企业党委常委。山东省规定,总经理是党员的一般列席党委常委会,让他们有效了解企业战略目标、决策背景和努力方向,从而在源头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中得到贯彻执行。
这一改革已在山东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公司全面展开,试点企业扩大到15户。第一批4户试点企业23名高管中,有19名选择了契约化管理,不仅初步实现了国企管理人员“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而且为国有资产管理从“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创造了条件。
“分权力”
股东多元化规范用权
监管部门不再涉足具体经营活动,如何避免国有资本流失或国企成为权力的后花园?山东省从治理结构入手,对国企行权进行规范。
国企没有股东大会,企业决策容易被股东利益所左右。为解决这一问题,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划转省管企业30%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客观上形成了两个甚至多个股东相互制衡的局面。目前,山东省18户省管企业30%的国有资本共计约180亿元,已划转至山东省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新成立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也已同步完成划转,部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甚至没有一个股东持股超过50%。
山东省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郭述禹说,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也是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举措。设立社保基金理事会来运营管理部分国有资本,可利用资本收益为社会保障资金提供战略储备,必要时还能补充社保资金缺口,体现了国企“全民所有、全民受益”属性。
山东省推动股权多元化,就是要使国企在股东层面形成多元化利益格局,从而在决策层面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按照山东省国企改革的“路线图”,今后即使是国有独资企业,也要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股权,推动股权结构向多元化发展,使国有企业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督。
在以股权结构监督国企决策的同时,山东省还着手完善国企董事会与监事会,对国企负责人的行权用权进行监督。
“很多国企董事会严重不健全,职工董事、外部董事没配齐的情况非常普遍,更别说监事会了。”张新文说,改革启动以来,山东省为国企新配董事159名,省管企业董事会目前已基本配齐;他自己带队往国企“送去”了15名监事,使得山东省管企业监事会也全部到位。
人员的到位并不代表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外部董事监事“尸位素餐”的情况并不鲜见。为此,山东省建设了外部董事和监事人才库,只有经过监管部门审查和遴选方可入库、派往企业。如果作用发挥不显,将从库中剔除,不再选用。
这一做法已初见成效。山东省共获取外部董事人才信息1182条,经过专家评审产生111名外部董事候选人,山东省国资委和山东省社保基金理事会从中遴选了27名人选派驻国企。外部监事人才库也已经评审入库19人,部分人员已作为专职监事派驻企业。
“止出血”
回避制度堵利益输送
国企“家大业大”,“败家子”不少见。此前中央巡视组对20多家国企的巡视意见表明,成本虚高、非正常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等问题在一些国企中比较突出。如何堵住国企“出血点”,避免国有资本流失,也是山东省本轮国企改革重点关注的问题。
今年3月,山东省出台专门的国企负责人回避制度,明令禁止国企与本企业领导人员亲属开办的企业有经济往来,禁止领导人员的亲属在同一领导班子或本企业的关键岗位任职。结合回避制度,山东已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高管人员进行了工作调整,杜绝了“夫妻店”“父子兵”等现象。对于非正常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山东省也进行了整治,查处国企领导人员亲友办公司“吃国企”现象,使企业成本大幅降低。
记者从兖矿集团了解到,兖矿去年以来共清理中间供应商近7000家,采购价格同比降低15%,年节约采购资金13亿元;兖矿集团还要求各级干部层层签订承诺书,与利益输送行为划清界限,50名干部职工主动汇报和终止违规经商办企业行为。
在改革中,山东省国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各省管企业共受理信访举报388件,移送司法机关7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7人次,组织处理34人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800多万元。
针对国企集团公司层面缺乏监督导致信息不公开问题,山东省也参照上市公司模式,要求省管企业必须按上市公司标准披露重大财务信息和经营活动,接受社会监督。
除利益输送之外,国企内部的“大手大脚”也是成本虚高、浪费严重的原因之一。为此,山东全面在国企内部构建了模拟市场,把各单位、部门乃至车间班组和岗位作为内部市场主体,将管理、服务等业务关系转换成交易关系,并通过价格结算完成交易,推动企业降成本、提效率。
山东能源淄矿集团许厂煤矿是最早实施这一改革的企业之一。矿长徐同科介绍,煤矿到采煤队之间形成了四级交易市场,十几万项价格覆盖了小到一颗螺丝、大到一吨煤的全部产品和服务。以采煤为例,每个采煤队消耗的水、电、材料、安全服务等计入成本,生产的煤炭“卖”给销售部门形成收入,最终的“利润”就是全队收入。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山东素以“大象经济”著称,国有企业受结构偏重、布局不合理、历史包袱多等因素影响,仍然处于爬坡转型关键期,但随着一场嬗变正在大大小小的国企内发生,希望的“田野”已然呈现在人们眼前。
山东省长郭树清表示,到2020年,山东省力争省属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运作机制,全面建立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治理规范、经营高效、竞争力强的国有出资企业,使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