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实施“海疆书香”文化工程纪实

08.03.2016  13:02

  “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播出终端,俺终于搞清‘新常态’‘大数据时代’这些热词是啥意思了。”渔民张荣发在山东青岛积米崖渔港海疆边防书屋新配置的网络电视终端前兴致勃勃地说。

  这是山东省公安边防总队联合山东省文化厅推进“万里海疆·万里书香”文化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总队依托独特的区位分布和良好的群众基础,联合山东省文化厅共同打造“政府主导、协作共建、军民共享、分类服务”的海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警地共建、文化固边的新模式。

  警地携手搞文化

  山东海岸绵长、岛屿众多,海疆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开展?

  灵山岛位于青岛市黄岛区东南海域,距积米崖约9海里,距青岛市约22海里,常住人口2700余人。面临环境闭塞、通讯受限等实际情况,灵山岛警地共建搞文化,成为海疆文化建设的一个鲜活样本。

  3月2日,在灵山岛海疆边防书屋,青岛边防支队“海疆书香”志愿者宋潇正在辅导灵山岛小学的孩子们阅读3D图书《揭秘太空》。“岛上的许多孩子不了解岛外的世界,为此,我们带来了3D眼镜、手风琴,还开展了‘走出海岛看青岛’活动。”宋潇介绍,志愿者团队不仅为孩子们捐赠图书、普及知识,还为岛上老人进行义诊、捐赠医疗器材等。

  占地900平方米的灵山岛海疆边防书屋,是多家单位共建的成果。除多个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服务外,青岛市图书馆、黄岛区图书馆为书屋捐赠图书4000余册,并对书屋的图书资源定期更新。

  “海岛夜校”是该书屋中的一个“小讲堂”。灵山岛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张秋南介绍,这里经常邀请高校、研究所的专家或志愿者开展一些电影、科普类的知识讲座。渔民陈丽娟每周都带孩子来听课。“讲的都是小孩感兴趣,又是家长给不了他们的知识,咋能不受欢迎?”陈丽娟说。

  依托警地双方文化资源,山东省公安边防总队通过“海疆书香”主题读书、全民阅读、国防教育等配套活动,推送书目2000余本、电影160余部,举办巡演、培训等100余场,推动海疆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

  因地制宜做服务

  走进积米崖渔港海疆边防书屋,图书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影视放映区、警务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在数字阅读机上,只要扫一扫二维码,1500余种图书均可下载至手机中。据介绍,该书屋现有各类图书6000余册,配有公共文化一体机、E播宝等各类数字文化设施,数字化是该书屋的主要特色。

  技术的创新让各类服务更完善。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周玉山介绍,近年来,围绕“双线立体”服务模式,山东探索公共数字文化在沿海地区的应用手段,开发了具有WIFI无线网络覆盖周边区域、内置海量资源的“数字渔家乐”,建成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还发挥边防书屋、警营网吧等的不同区位、资源条件,填补海疆文化服务的弱点和盲点。

  网络带宽不足,为灵山岛上居民的通讯带来诸多不便。为此,灵山岛海疆边防书屋特意开设了一个“艺吧”,划分出电子阅览等4个分区,居民只要携带身份证办理上网登记,就可以便捷地享受视频、网上阅读等网络资源。而在烟台芝罘岛,边防图书室服务于由3个自然村组成的大社区,因为人员集聚,烟台图书馆还派出流动服务车开展定点服务,并每15天更新一次图书资源。

  因地制宜的海疆公共文化服务实例还有很多。针对沿海居民、海岛渔民、捕捞养殖人员等不同人群,山东省公安边防总队通过分众服务,探索了海疆数字文化服务的社区模式、海上模式、渔港模式等7种样式,实现了服务范围的全面、立体覆盖。

  融合发展惠民生

  作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先行示范区,山东沿海如何在海疆文化建设上精准破题,实现“1+1>2”的叠加效应?依托“海疆书香”文化工程建设进行融合发展,多角度、多层面地惠及民生,是山东开展海疆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目标。

  “这里开设了‘海疆书香夜校’,定期邀请农技专家视频授课,帮助80余户养殖户引进海带嫁苗技术,节约生产成本40余万元。”提起威海鸡鸣岛两年来的变化,当地大学生村官李铭如数家珍。

  在日照桃花岛,文化搭桥推出海岛特色游,既推动了禁渔期间“海岛旅游季”的兴旺,又促进了农民画创作等民间文化活动,带来了渔民人均每年增收4000元的经济效益;在青岛港,通过与企业互动、融合,“海疆书香”文化工程融入当地497家“两新组织”的发展战略;在烟台长岛,该工程与“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发展战略齐头并进,带动近万名渔民通过渔家乐、生态养殖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转产创业……

  让百姓得利,用事实说话。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海疆书香”文化工程先后被纳入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军民融合、双拥共建规划,为文化惠民、构建厚重稳固的边防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