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04.06.2018  01:38

    这个时节山东的海边开始热闹起来了。美丽的海湾、清澈的海水、迤逦的岸线……处处叫人流连。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积极探索人与海洋和谐共处模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

    今年5月召开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将海洋生态文明摆上更突出的位置:海洋经济要上大台阶,生态文明更要上大台阶;要像对待生命、保护眼睛一样,对待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正在山东加快建设。

     环保

    发展推进环保 环保促进发展

    山东半岛最东端桑沟湾与爱伦湾的接合处,几座金色的海上平台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威海寻山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海洋牧场一景。集团办公室主任孙保通将平台中央一处围拢起来的水区指给记者看:清澈的水面下,一幅“海洋森林”图景跃然眼前,上层挂绳养殖裙带菜,中层吊笼里是扇贝一类,底层则散养着海参、鲍鱼等。

    海洋牧场,即利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在海上“造田”,像放牧牛羊一样在海上“牧鱼”。作为由山东引领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它为自古“靠海吃海”的渔业传统赋予了新内涵:靠海吃海,先要养海护海。

    多年来山东海洋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无疑是重要支撑,近岸养殖、捕捞一度被形象地称为“捞金捞银”。但超常规增加养殖密度、过度捕捞加上近海污染等,到本世纪初,这片海域的渔业资源曾一度枯竭:工具先进了,鱼却打不到了。感受着这一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之殇,山东痛定思痛,从渔业生产方式这一源头展开治理:率先在全国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清理沿岸城区海水养殖,压缩近海捕捞,发展远洋捕捞,构建生态优先的海洋牧场模式,海洋渔业逐渐从“猎捕型”向“农牧化”转变。

    最新数据显示,山东省级及以上财政扶持的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已达118处,“有了生态,好了效益”效果显著。在寻山长青海洋牧场,“贝、藻、参、螺”立体养殖,实现完整的生物链构建和海域自我净化。“按林业使用碳计量标准计算,现有藻类、贝类及鱼礁等每年对减少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12万公顷左右。”孙保通介绍。而渔获物统计记录则反映,渔获量相比十年前能增加50%以上。

    这一转变还促成渔业发展与休闲、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融合。5月5日,国内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交付,开创了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一个周期产值可达1亿元。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山东海洋牧场综合产值达到183亿余元,带动社会就业上万人,一大批渔民、养殖户转产服务业。

    天行有常,大海有道。多年“负重”前行后,山东正加速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以实现动能转换。重新审视大海、读懂大海的山东,也正在这方面收获海洋以其特有方式给予的“馈赠”。

    海洋环保产业加速成长,一些科研成果为山东乃至中国引领世界海洋可持续发展树立起良好范例。2015年底至2016年初,智利沿海暴发大规模有害藻华,给三文鱼、贝类等养殖带来毁灭性打击。今年3月,在智利重要养殖区蒙特港近海的Chilota号船上,由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成功进行现场实施和应用示范,成为我国为数不多走出国门的环保技术。

    “一端带动兖矿等企业从原土开采转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一端带动环保设备生产。”据团队成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宋秀贤介绍,以智利及前期近海核电项目应用为启发,研究所正加快推动这项技术更大范围的产业化应用。

    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一些企业获得打拼高端市场的竞争力。青岛近海前哨,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两艘浒苔海上移动处置平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前人们谈‘浒’色变,现在则能从资源化利用中受益。”董事长单俊伟表示,企业以浒苔为原料研发的双藻糖肽等海藻生物刺激素市场价格达20万元,是资本追逐的热门对象。

2.3万亿!山东制定202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目标
    近日,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及,到202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要达到2.水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