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打响脱贫攻坚战

24.10.2016  17:12

今年以来,山东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正在向完成120万人的年度减贫任务目标阔步前进。折股量化兜底脱贫  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省探索建立集体资产收益扶持机制。

  ▲近日,在无棣县小泊头镇郭马村,工作人员正在查看鸽子生长情况。今年以来,该县按照“产业项目+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采取因户施策、对症下药的精准扶贫方式,让贫困户足不出户实现脱贫增收。今年7月,小泊头镇积极争取4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在郭马村建设了三个高标准鸽棚,养殖鸽子10000只,分配给12户贫困户,每户预计年增收7200元,可帮助贫困人员实现整体脱贫。    (蒋惠庆 摄)

 

 

  编者按 当前,我省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山东是东部地区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在扶贫攻坚工作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比如,费县易地搬迁让1670名贫困群众走出了大山;沂南县在全县50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和75个巩固提升村实施“六个一”工程,等等。“山东的力度前所未有,山东经验值得宣传推广”,山东的脱贫攻坚工作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本报今日特辟A1、A2、A4三个版报道我省脱贫攻坚工作成就。

 

 


  “山东的力度前所未有,山东经验值得宣传推广。”这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对山东的扶贫工作作出的评价。山东是东部地区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在扶贫攻坚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今年以来,山东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正在向完成120万人的年度减贫任务目标阔步前进。
精准识别,
挂图作战
  “看房、看粮、看劳力强不强、看有无读书郎、看是否常常入病房、看是否享受低保钱。”滨州高新区党政办公室党员干部初宝瑞一口气说出了当地扶贫调研中的“六看法”。
  据了解,我省组织15万名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进行再识别再确认和数据信息再完善。符合贫困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达到脱贫标准的及时退出,贫困对象由“基本准确”到“比较准确”。4次数据清洗,核实、调整、纠正信息112.8万条,清退23.7万人。
  如今,我省贫困人口分布、扶贫措施到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三张地图”标注工作基本完成。贫困状况、脱贫措施已经全部细化上图,实行挂图作战,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扎实有效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模式。因人因户施策,摸索出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
贫困村里
播下产业的“种子
  10月18日,莱阳市照旺庄镇芦儿港村村民孔祥峰拉着两箱梨来到沙田果业合作社。前一天,合作社的网店接到了济南一位消费者的订单,帮助孔祥峰卖出25斤梨,销售价格为2.8元/斤,每斤比市场价高0.6元。
  “莱阳梨是我们这边的特色产业,但因为没有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价格一直卖不上去。合作社通过网络平台销售,经过包装后价格比市场价高不少。”沙田果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俊杰说。
信贷扶贫
撬动资金杠杆
  多年的扶贫经验表明,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而产业脱贫离不开资金支持。为此,我省金融单位推出多种特色信贷产品。
  走进沂南县孙祖镇代庄社区贫困户刘泽堂的蔬菜大棚里,刘泽堂正在忙活。
  去年夏天,山村里盖起了39个温室大棚。村民只要花7万元,每年付3000元土地流转金,就能获得大棚产权。也是在那个时候,山东省农信社与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合作开发的“信保扶贫贷”在沂南试点推广。沂南联社将产品细化为“富民农户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村镇、县及银行考察后,可获得1000元至5万元贷款,无须抵押、担保,按基准利率还本付息后享受政府全额贴息。
  刘泽堂用足授信,又借了2万元,买下了19号大棚。从今年正月的黄瓜到夏天的芸豆,刘泽堂已经赚了四万多元。
  在全省层面,“富民农户贷”、“环保扶贫贷”、“光伏贷”、“黑牛贷”、“阿胶贷”等特色贷款产品,满足了贫困群众多元化信贷需求。据了解,截至9月底,金融扶贫重点县由去年的36个扩大到75个,省市县三级累计安排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资金9.28亿元,目前已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3.75亿元。人民银行为31个脱贫任务较重的县安排扶贫再贷款65亿元,目前已发放27.8亿元。
折股量化
兜底脱贫
  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省探索建立集体资产收益扶持机制。
  在海阳市留格庄镇民生村,有一处对外经营的农村幸福院刚刚建成。除了村集体自筹的10万元,幸福院的修建还运用了3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运行后收益将按照3:7分配,即21万元折股量化给贫困户,每人1511元、合1511股。   淄博市博山区按照“公司运作、村集体资产入股、村民入股”的模式,把7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部折股量化到1371个贫困户、2634人。目前,有7个村实现股份分红,贫困户分红收益17.992万元,村集体增收7万元。2016年预计贫困户分红收益70万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
  截至目前,全省各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8.94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92亿元,省级资金17亿元,市级资金15.34亿元,县级资金13.68亿元。省级资金连续三年实现翻番,市县两级资金比上年增长3.13倍。截至8月底,中央、省、市三级专项扶贫资金已有34.35亿元拨付到县级,占总数的97.87%。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第三方对各省2015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开展绩效评价,我省被评为A类,列东部省份第一名。
第一书记
当“蚯蚓”吃穷根
  在费县一片贫瘠的山沟沟里,有个国家级贫困村——马庄镇芍药山村。省委宣传部派驻的第一书记路向前去年2月份来到村里后,为村里修建了蓄水池,铺上了路,架起了电,还为村民的老核桃树嫁接上了优质核桃苗。
  更可贵的是,路向前还在芍药山村成立了山东芍药山中药饮片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获悉,全省各级选派10915名第一书记驻村抓党建促脱贫,他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被群众称为“蚯蚓”:松了贫困的土,吃了贫穷的根。目前,省派第一书记帮包的609个重点村,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培植产业项目1075个,新修道路1568.4公里,为334个村新通或改造自来水设施,286个村改造电网,打灌溉机井4175眼。
  在几公里之外的核桃峪村,省委宣传部派驻的第一书记金栋则拼上自己的颜值,抱着村里的特产鸡“挂枝树鸡”上电视上报纸,只为帮村民卖个好价钱。也正是这样一批战斗在扶贫一线的排头兵,为我省脱贫攻坚战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