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20.08.2015  12:03

   中国山东网8月19日讯 (记者 王晔 通讯员 邱兆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9日上午,由中国作协《文艺报》社、山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山东省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来自省内外近30位专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作家创作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进行了集中研讨。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对开好此次研讨会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文艺报》社总编辑梁鸿鹰,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杨学锋,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文艺报》社副总编辑胡军,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苗长水,山东省作协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军,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李掖平出席研讨会,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时代文学》主编谭好哲主持研讨会。山东省作协机关各部室、所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山东省第一批签约文学评论家,驻济南的部分签约作家,有关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会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作家植根于齐鲁文化的沃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担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把革命历史题材作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创作了大量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优秀文学作品,作品数量多,整体水平高,是中国抗战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拓展中国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文化视角和历史形态,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的《苦菜花》,郭澄清的《大刀记》,曲波的《桥隆飙》《山呼海啸》,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尤凤伟的《生命通道》《五月乡战》,苗长水的《冬天与夏天的区别》,李延国、李庆华的报告文学《根据地》,刘强、解永敏的长篇小说《盘踞》,常芳的长篇小说《第五战区》等等。

  王红勇在研讨会讲话中阐述了召开研讨会的重要意义,对山东的抗战题材文学创作给予充分肯定,对今后山东的抗战题材文学创作和山东的整个文学创作提出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梁鸿鹰代表《文艺报》社作了精彩讲话,对山东的抗战题材文学创作给予充分肯定。杨学锋代表省作协就山东抗战题材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作了介绍,分三个时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山东抗战题材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从主题向度的鲜明性、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审美探索的多样性、社会影响的广泛性等五个方面,对山东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他指出,山东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在主题向度上,非常鲜明地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播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为了民族解放努力拼搏、不懈奋斗的强大正能量;在故事情节上,普遍表现出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在人物形象上,为中国当代文坛贡献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经典人物形象;在审美探索上,表现出塑造人物、表达主旨的多元化和审美视角的多样性以及题材的多元和广泛;在社会影响上,不仅表现为文学作品本身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更体现在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现代传媒形式后,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胡平则表示,抗战题材文学作品是作者的一种信仰,通过信仰给读者带来冲击力。“比如《繁花》这本小说,它不是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吸引读者,而是凭着最简单的叙述,把自己的积累写了进去,让读者更加感动。”胡平说,希望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可以具备人性深度,立足于世界。

  研讨会上,胡平、何向阳、胡军、李掖平、张丽军、贺仲明、何志钧、刘传霞、刘东方、房伟、丛新强、孙书文、马兵、张艳梅等一批省内外的知名文学评论家,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山东当代抗战文学创作总体情况以及当代抗战题材小说创作、纪实文学创作、影视剧创作和重点作家作品,分专题进行了研讨发言。

  大家一致认为,山东当代抗战题材的文学创作,充分表现了山东人民群众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体现出山东作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这场战争的深入反思、理解和表达。无论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弘扬、民族爱国主义的诠释,还是新历史主义的展现,都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视野下的抗战叙事和抗战文学审美的多种可能性。

  从早期普遍注重作品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到新时期以来更注重作品的艺术审美功能;从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到多元化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呈现;从人物上忠奸、正反的鲜明对比,到人物性格立体化、人性多样化的发掘等等,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山东一代代作家的艰苦付出和不懈追求。

  苗长水、常芳作为作家代表分别结合各自的创作谈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体会。

  据了解,山东省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研讨会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策划、组织的系列文学活动的其中一项重要活动。除了此次研讨会,省作协还组织了山东作家“寻访抗战故地”大型采风、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学征文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作协和文学的独特优势,用文学的形式反映伟大的抗战精神,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