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正月还是“非遗月”

17.02.2016  09:32

  1月29日,山东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简称“非遗月”)启动仪式在济南市历山剧院举行。仪式上除发放《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单行本外,还举行了非遗展演,胶州秧歌、鲁西南鼓吹乐、山东快书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吸引了许多市民到场,“给予非遗更多关注”成为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的共识。

  唢呐班的凤凰涅槃

  陈建斌等表演的鲁西南鼓吹乐《唱大戏》是当日展演的首个节目,唢呐、笛子、笙……这些传统乐器的亮相,让现场观众兴奋不已。而在10年前,到省城演出是陈建斌想都不敢想的事。

  这个来自菏泽市巨野县的表演团体,以前仅是一个靠红白喜事为生的家族唢呐班。吹唢呐的、吹笛子的、吹笙的,除了堂兄弟就是表姊妹。一场表演下来,每人能拿到30元到50元不等的报酬。那时的陈建斌,甚至连菏泽市都没走出过。

  2006年,鲁西南鼓吹乐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陈建斌的唢呐班也迎来了转机。2007年,山东省举办地方文艺团体调演,陈建斌等表演的鲁西南鼓吹乐一鸣惊人,获评“现场最佳团队”。他们这个唢呐班也因此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到山东卫视参与《中华达人》节目录制,亮相央视一套《我们有一套》,2010年更是在北京参加了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演出。

  “没有政府的扶持,走不远。”巨野县文化馆馆长魏玉静对鲁西南鼓吹乐可谓最有发言权。从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到“包装”陈建斌的团队,魏玉静全程参与。她说,之所以选择打造陈建斌的团队,是因为这个团队整体比较年轻、可塑性强。

  对陈建斌等民间艺人而言,更实际的变化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今,陈建斌的唢呐班在当地可谓“明星组合”,除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之外,他们参加红白喜事的演出费用也水涨船高,旺季时人均每天能收入三四百元,现在他们已成为巨野县振兴鲁西南鼓吹乐的生动样本。

  宣传推介有待进一步发力

  对于济南市民李芳丽而言,“非遗月”展演堪称年味儿十足。“山东快书、螳螂拳、吹打乐,这都是我们小时候看过的节目,现在很少能见到。”带着孩子来观看的李芳丽说,非遗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今的孩子跟手机、电脑接触的时间多,不知道传统的东西有多珍贵,更应该让他们多接触。

  李芳丽的话也代表了现场很多观众的心声。记者在展演现场发现,多数观众均为“组团”来观看,且以带孩子者居多。“让孩子多接触接触传统文化”,也是很多观众的观后感。

  若要问谁是展演活动中的“明星”,很多小朋友会说是“打螳螂拳的那个爷爷”。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螳螂拳传承人林东柱,今年60岁,来自螳螂拳发源地烟台莱阳市。如今的林东柱,在莱阳市开武馆教授螳螂拳,有近200名学生跟其学武。

  林东柱说,螳螂拳被社会广泛关注始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在2000年前后,螳螂拳在莱阳市的传承情况并不乐观。“那段时间,国外的跆拳道等开始在国内流行,很多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去学跆拳道,而不是螳螂拳。”林东柱说,与其他传统武术门类一样,螳螂拳也面临着宣传、普及、推广的问题。“孩子们感觉外国体育项目的衣服很好看,可能就去学了。其实练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应该强化人们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了解和认识。”

  要重视传承人队伍的培养

  舞蹈《乐翻了天》是展演活动中气氛最热烈的节目,数十位演员舞动身姿,尽显胶东秧歌的热情奔放,节目演出单位是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据该中心业务部主任刘振宇介绍,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茂腔和秧歌在当地受到高度重视。中心会定期招收学员学习茂腔和秧歌,学成后直接进入中心工作,使得演职员新老交替得以平稳过渡。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心演职员的待遇得到大幅提升,以茂腔青年队演员薛平为例,2010年进团的她,如今工资收入在6000元左右。其他新入团的演职员,按照企业编制、事业待遇,收入也在5000元上下。

  对于传承人队伍的培养,滨州市沾化区渔鼓戏剧团副团长王增旭认为,应注意戏曲行业的特殊性。“以前培养学员,先来团里跟班,好苗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然会留下来。现在文艺院团跟其他事业单位一样实行统一招考,一定程度上造成专业水平高的演员进不来。”王增旭说,有的文艺院团,培养了七八年的学员考不上团里的事业编制,直接被挡在门外,最后只能流失。

  除了传承人队伍的科学组建问题外,魏玉静还表示,目前非遗保护体系中还存在不尽科学之处。有的非遗保护单位只占名,不干事;很多团体年复一年传承发展非遗项目,却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影响到积极性,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