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演绎精彩

09.01.2015  12:34

2014年,伴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山东林业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突出抓好荒山绿化、省会周边绿色廓道和鲁冀交界大型林带建设,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另一方面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以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林业改革。

 

山东林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新造林343.8万亩,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14.6%。预计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湿地修复与保护、国有林场改革和油用牡丹等产业发展四大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1、森林城市创建如火如荼

 

2014年9月25日,中国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淄博召开,淄博市、枣庄市等17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山东省国家森林城市总数达到4个。同时,获得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批准“创森”的济南、青岛、泰安、烟台、潍坊、日照、莱芜7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地创建中。

 

为深入动员各城市都参与到森林城市的创建中,山东还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使森林城市创建在齐鲁大地如火如荼,有力地推动了国土绿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省林业厅厅长刘均刚说,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和农业大省,生态承载压力较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需求尤为迫切。为调动各地“创森”工作积极性,山东省确定,凡经国家林业局批复“创森”的市,省财政每年给予1000万元奖励资金,连奖3年。山东各地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辅助”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创森”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使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带来了许多喜人成果。

 

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山东坚持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谋划实施了一批林业重点工程。2014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开展大造林行动,加速推进国土绿化。近3年来,全省新增造林面积突破1000万亩,创历史最高水平。

 

增加了城乡森林绿量,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各地大力实施身边增绿工程,把居民小区、城乡街道、中心公园、城郊绿地、环城林带、绿色通道等作为国土绿化的主战场,大幅度增加了城乡森林绿量,极大地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临沂市高标准建成80万亩环城森林,形成了森林“围城、进城、绿城”的城乡综合绿化格局;淄博市完成了120余项绿化工程,累计增加绿地1420万平方米;枣庄市在新城区建起300多亩的森林公园,让市民近距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促进了群众致富增收,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枣庄市以中心城区环城绿道为纽带,打造运河人家、榴园人家、山乡人家、湿地渔家等乡村旅游品牌,全市建成省级旅游强镇21个、旅游特色村27个、森林旅游示范点25个、农家乐104个;青岛市大力开展森林公园、现代林业示范园建设,促进了全市森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和花卉产业的繁荣,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位明显提升。

 

强化了舆论引导,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城市森林在净化空气、调节温度、降低噪音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高了广大群众参与“创森”工作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植纪念树、造纪念林已蔚然成风。加快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爱绿、植绿、护绿已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

 

刘均刚厅长说,山东的“创森”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通过“创森”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快森林城市创建步伐,扩大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绿化宜林荒山,大力推进高标准平原绿化,切实加强湿地修复和保护,拓展林业发展空间,努力打造遍布齐鲁大地的森林氧吧,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国土绿化生态体系。

 

2、湿地大省向“强省”迈进

 

山东是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近年来,山东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推进湿地规划、立法、修复保护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了山东由湿地大省向强省迈进。

 

据调查,山东省湿地总面积173.7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09%,居全国第七位。自然湿地居全国第一位,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类型多样。东营、潍坊、烟台、滨州、济宁、青岛、威海7市湿地面积均超过10万公顷,7市湿地面积占全省湿地面积的82.58%,是山东省湿地集中分布区域。

 

山东省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功能强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研究表明,全省湿地每年创造直接价值1592.7亿元、间接价值215.9亿元,平均每公顷湿地每年创造价值10.4万元。全省湿地保存了全省2/3以上的淡水资源,是淡水安全的生态保障;全省湿地生活着全省44%的野生物种,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湿地净化水质功能十分显著,每公顷湿地每年可吸收固定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为降解污染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湿地还储存了约10.8亿吨碳,占全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

 

近年来,山东省牵头协调相关部门推进了4个方面工作:

 

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关于加强全省水系生态建设的意见》等,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实施了《山东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6-2020年)》,以及“十一五”“十二五”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湿地保护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

 

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近5年,累计争取中央湿地保护和恢复资金2.1亿元;从2012年开始,省财政每年从造林绿化资金中列支2000万元用于湿地保护。先后实施了黄河三角洲、南四湖、东平湖、马踏湖、单县黄河故道、黄河口生态补水、微山湖湿地修复等一批骨干工程,治理退化湿地120多万亩,带动各地湿地保护投入19亿元。

 

对重要自然湿地实施了抢救性保护,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建立湿地公园187处,其中国家级39处、省级83处。初步建立起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多用途区为补充的保护管理体系。全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数量和面积均位于全国前列。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63.10万公顷。黄河三角洲被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

 

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2013年,山东省承办了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社会各界湿地保护意识明显提高,湿地的认知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

 

近期,省委书记姜异康专门听取了省林业厅关于全省湿地资源及保护管理情况的汇报,对湿地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省林业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起草完成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未来,山东省将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积极拓展、适度利用”的原则,加大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恢复力度,尽快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逐步促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规模适宜的湿地自然保护生态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山东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3、国有林场改革华丽转身

 

崭新的办公大楼和住宅楼隔路相立。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进进出出忙碌的都是身着统一制服的林场职工。走进新泰市国有土门林场,变化写在林场的每一个角落、写在每一个职工的脸上。山东省国有林场经过深化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东省有154处国有林场,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分布在深山远山、河流源头、沿海(河)滩涂和平原风沙危害严重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有林场被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各级政府没有明确的资金、政策支持,林场工人既不能像农民一样有收益权,也不能像企业一样自主经营,夹缝中生存的国有林场被逼上梁山,发展陷入绝境。

 

国有林场出路在哪里?希望在何方?山东省国有林场大力改革,拉开了充满曲折的破冰之旅的帷幕。

 

初步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1998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国有林场苗圃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对国有林场实行分类经营、分级管理。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最核心的是,生态公益性林场人员工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149处划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5处划定为混合经营型林场。任何改革都面临着阻力。国有林场改革遇到了困难:分类好分,落实政策更难。历时10年,能够落实政策的林场寥寥无几。

 

2009年,为促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加快国有林场苗圃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分类经营责任,明确了生态公益型林场苗圃为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纳入同级地方财政预算。

 

各地按照省里部署,加大改革力度,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国有林场改革发展。临沂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国有林场苗圃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将全市所有国有林场明确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国有林场重点县,设立7个副处级国有林场总场,明确总场和国有林场的事业单位性质和级别。泰安市、济宁市将所属国有林场编制全部纳入事业单位,所需经费和职工工资纳入财政统筹。

 

至2014年底,全省有74处国有林场改制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43处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38处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分别占林场总数的47.7%、27.7%和24.5%。国家林业局在“全国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现场会”上推广了山东的经验和做法。

 

国有林场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改善国有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国有林场场部基本实现通路、通水、通电,场容、场貌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和卫星接收设备安装工程,基本解决了国有林场职工住房和看电视困难的问题。另外,林场职工社会保障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目前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职工分别占国有林场职工总数的95%、65%和25%。

 

国有林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升。各国有林场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不以森林资源消耗为代价,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省林业厅联合旅游局评选出了十佳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和十大森林生态景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意见》,制定了《山东省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引导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蒙阴县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主打生态旅游品牌,逐步开发为全省乃至全国休闲度假、健身康体绿色旅游胜地。2014年,全省森林生态旅游直接收入18亿元,实现社会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直接吸纳15.5万人就业,间接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

 

国有林场生态文明促进作用显现。全省以国有林场为载体的生态文化蓬勃发展。一是加强生态文化设施建设。近年来,各级通过建设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等森林文化设施,搭建起生态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平台。目前,全省33个森林公园被命名为科普教育基地,26个被命名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9个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山森林博物馆、泰山花卉博物馆等成为生态教育示范基地,蒙阴中山寺林场和沂南孟良崮林场建立了孟良崮战役红色教育基地。二是充分利用国有林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大力挖掘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系列生态文化产品,促进生态与文化融合发展。郯城县清泉林场、平邑县大清林场和万寿宫林场分别挖掘了马陵之战、鬼谷子及寿文化等历史故事,着力打造文化品牌。

 

山东将紧紧抓住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省的机遇,以“山绿、场活、人富”为目标,按照“同级财政保吃饭、上级投资保资源、林场搞好保致富,三足鼎立保发展”的改革思路,加快推进分类经营改革、扶贫项目开发、人才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不断改善国有林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状况,提升自身发展活力,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油用牡丹成新经济增长点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考察了尧舜牡丹产业园,对菏泽发展牡丹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工作非常关注,并明确提出“特色就是优势,就是潜力。菏泽要突出特色,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2014年11月26日,牡丹籽油行业标准发布暨牡丹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山东菏泽召开。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副主任、国家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龙伶俐宣读“牡丹籽油行业标准”发布通告。这标志着山东“制造”了牡丹籽油行业的国家标准。

 

牡丹是山东菏泽的特色产业。2011年,山东省出台了《油料产业振兴规划》,将牡丹籽油列为重点开发项目。2013年以来,国家林业局为推动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连续几次在山东菏泽、聊城等地召开全国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座谈会、研讨会,提高了对油用牡丹保健价值的认识,从而推动了油用牡丹的快速发展。

 

2014年,菏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关于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牡丹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6年,扶持壮大10家龙头企业,发展100万亩以上种植基地,培育打造千亿级牡丹产业,扶持和带动万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通过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使牡丹产业真正成为菏泽的特色支柱产业。从2014年至2016年,菏泽市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牡丹产业化发展,主要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近年来,随着菏泽牡丹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除传统的牡丹籽油之外,牡丹资源的深度开发开始登陆山东。开发带动种植,种植推动加工。油用牡丹种植开始由主产区向适应区快速辐射。菏泽市通过建设“国家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全国油用牡丹生产基地试点区”,着力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探索出了成功的发展路子。菏泽市现有牡丹花卉专业村35个、专业户1万余户,有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37家,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60家,其中500亩以上的32家、1000亩以上的5家。

 

聊城市建成3000亩油用牡丹种苗繁育基地1处,4500亩油用牡丹与高附加值农作物、中药材、经济林果苗木等间作种植示范基地1处。目前,油用牡丹已成为山东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东阿县油用牡丹面积为7.8万亩,组建了油用牡丹产业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的方式,带动农户100多户,扩大其种植面积,加快油用牡丹产业发展。预计,到2017年,该县油用牡丹种植面积将达到17万亩。

 

牡丹品种繁育和深加工技术日趋成熟。菏泽市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60多项,牡丹籽油、芍药苷的提取技术国际领先,申报了黄酮、芍药苷、牡丹酚3项技术专利,尧舜生物科技公司主持制订的《牡丹籽油企业标准》成为国家粮油行业标准。

 

龙头加工企业快速兴起。全省已发展各类牡丹生产、销售企业1000余家,其中,从事牡丹深加工的企业120多家,有出口实绩的11家,已培育出尧舜牡丹生物科技、盛华农业发展、瑞璞牡丹工艺、山东唯真国色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带动力较强的龙头加工企业。

 

随着研发不断深入,菏泽市成功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不凋花、牡丹化妆品、牡丹保健品、牡丹食品等系列产品,牡丹深加工将进一步延伸到医药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营养保健、工艺美术、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旅游观光、生态保护九大领域。牡丹由过去的单一观赏、药用走向了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综合开发利用之路,正加速向医药化工、日用化工、营养保健、食品加工、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新材料应用、工艺美术、旅游观光、生态保护等领域延伸。

 

走过了精彩的2014年,迎来了2015年。2015年,山东林业将推进大造林行动,确保完成“十二五”任务目标;推进湿地修复保护,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推进资源保护管理,切实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创新林业管理机制,完善林业治理体系;推进林业品牌建设,提升民生林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