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尼山书院首期师资培训班开班

17.04.2015  12:22


 

  自2014年5月山东启动“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以来,各地已建成了数十个尼山书院。这些书院设立了国学讲堂,也有传统经典阅览室和体验场所,但最为关键的师资队伍却并未很好建立起来。4月14日,山东省尼山书院首期师资培训班在山东大学开班,来自全省各地的近百位学员聚在一起,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

  来济南参加培训之前,李心贞满心期待。这位历城区王舍人镇梁王小学的教师刚退休3个月,便被聘请为当地尼山书院讲师。“我爱好国学,但了解不全面,教学方法也有待提高。”李心贞说,这次过来,就想听听专家们关于书院讲课方法的意见。退休之前,李心贞在小学还兼着学生的传统文化课程。“孩子们对学习《幼学琼林》、《蒙学》非常感兴趣,但接触传统文化不像做零件,不能立竿见影,发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尼山书院对普通民众是很好的平台。”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负责培训具体承办工作,该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认为,如今社区儒学和乡村儒学在全省逐渐铺开,师资力量是亟须补齐的短板,“配备优秀讲师的尼山书院将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极佳场所”。

  根据课程设置,学员们在聆听专家讲座之外,还将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参加实地观摩,加深对尼山书院工作重要性的认知。

  来自威海市环翠区书法家协会的王建波也是首批学员之一。他向记者表示,如今基层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正日渐高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甚至一些民办国学教育机构也快速兴起,他对环翠区的尼山书院抱有很大期待。

  14日的首讲由山东省尼山书院理事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李西宁主讲,在对尼山书院建设背景及目的、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后,他着重讲解了学员该如何与群众接触的问题。“基层尼山书院讲师不能居高临下地讲,而应侧重对民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的唤醒。”李西宁说,民众或多或少都有传统文化积淀,基层尼山书院的重要作用是启迪,让民众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014年底,山东对全省尼山书院管理骨干进行了培训。“管理骨干需要了解如何开展活动,怎么利用书院硬件设施;师资骨干强调‘讲什么’‘怎么讲’。”山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刘显世说,今年年底前山东所有公共图书馆将建成尼山书院,全省将分4期培训近400位讲师,提高其授课能力和水平,充实到基层尼山书院之中。

  “当前的一些基层儒学活动,主讲人讲授的内容或形式存在改进的地方。培训班拟规范书院授课内容,同时加强书院教材编写,鼓励学员带着问题听课,并将所学技能应用到书院日常教学中。”刘显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