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种粮大户谈耕地质量:不能再折腾地 种子孙田了

06.02.2015  11:57

  “耕子孙田,让子孙无地可种,不能再这么折腾下去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咱大户的心。”山东高密种粮大户王翠芬告诉记者。

  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文件提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

  从1997年开始流转村民的土地开始,王翠芬作为“大户”,种地已经快20年了,种植面积达到3700多亩。“这些年产量一年上一个台阶,但最近这两年地越种越硬,土地出现了板结。(要多产粮)只能靠施用更多的化肥。但我明白,这不是长久之计。”

  经历两年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后,2014年,在当地政府的项目帮助下,王翠芬开始施用有机肥。“一袋有机肥30块钱,我只用拿七八块钱,用过之后果然地力不减,也不见板结了,成本也下来了。”

  这位和土地结下深厚情谊的农村妇女,言谈中透出对每一寸土地的珍惜。每天清晨5点,她都会准时来到田间地头,闻闻泥土的清香。“咱当然想产更多的麦子,但土地不给力,你只有好好对待它,它才会更好回报你。”

  事实上,耕地质量下降、农药化肥过量施用在全国多地都不同程度存在。

  以化肥过量施用问题为例,山东年折纯化肥施用量约占全国化肥施用量的8%,利用率却只有30%左右,仅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亩平均化肥用量27.2公斤,比世界平均用量高19.2公斤。“这组数据令人沮丧。”一位基层农业干部坦言。

  在蔬菜之乡寿光,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80万亩。这个市针对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及次生盐渍化现象,2010年就启动寿光蔬菜“沃土计划”,依托科技科学施肥,推广生物菌肥改良土壤,激发土壤活力。寿光不仅拿出财政资金用于土壤改良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还对购买生物菌肥的农户提供补贴。

  山东已在省级范围给土地“开方治病”。去年年底,山东下发《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4~2020)》。山东省农业厅生态农业处处长冷彩凌表示,山东去年9月已在寿光、荣成等五个县区先行开展了耕地质量提升试点,旨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耕地生产能力的持续增强。

  山东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表示,“耕子孙田,种当季粮”不可持续,山东将组织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治理、重金属污染修复6项工程,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农药减量控害、降解地膜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养殖场沼气建设、重金属化学钝化等新技术、新模式,努力实现耕地生产能力的持续增强。

  对未来,王翠芬充满信心,并期望尽快享受到“耕地质量提升”所带来的福利。“‘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说明我的做法是对的”。

  事实上,在农业转方式上,王翠芬已走在前面。这几年,王翠芬针对水资源短缺,购买了13台节水、节能、高效的喷灌设备。“俺一直在想,设备、人工可以加钱买到,水资源没了,加多少钱也买不到了。节水不是为自己,也是为后代。”王翠芬说。(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