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遗项目带动产业拉动就业

19.06.2016  12:51

  与蹴鞠有关的茶具、餐具、内画壶等一系列衍生品远销欧洲,柳编电商线上销售额超过亿元,中国结制作带动就业人员达3.5万余人……6月11日,在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上,非遗生产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个故事让人感到欣喜。

  今年我省“文化遗产日”重点关注非遗扶贫问题,非遗活动的主题是“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依托非遗的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办的企业(含家庭作坊)数量91186个,产值99.3亿,总就业人数232万人。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认为,“对符合生产性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既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规律,也能够以此带动相关地区、相关人群的脱贫致富,值得鼓励。”据了解,作为我省“169”文化精准扶贫行动方案九项工程之一的非遗传承扶贫工程也已全面铺开,非遗扶贫工作正稳步推进。

  老手艺带动大产业

  “一件栩栩如生的桃木龙凤雕刻,价格就在五百元以上。原材料桃木的价格占得不多,贵就贵在了雕刻的手艺上。”省级非遗项目桃木雕刻民俗代表性传承人王来新说,“桃木雕刻技艺在肥城市有年头了,现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人就超过了4万。”

  据了解,目前,肥城市桃木雕刻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60多家,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桃木雕刻产业为何发展到如此的规模?王来新认为这与政府指导下的非遗技艺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

  自2006年桃木雕刻民俗被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有效保护这一非遗项目,肥城市鼓励和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每年组织桃木雕刻技能竞赛,已培养高级雕刻人才1000余人。通过系列培训,桃木雕刻目前已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逾千家农户采取自行联系原材料的方式,制作桃木雕刻所需的毛坯、半成品,再交由专业技师完成后续雕刻。“有了非遗技艺就转化出了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非遗的传承就更顺利。”王来新说。

  在乳山市,在政府的协商、指导下,金谷之园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乳山镂绣、葫芦烙画、谭氏烫伤膏、姜家柳编、乳山大喜饼、葫芦丝、乳山粉条、乳山钩织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民俗艺人在产业园内免费提供电商平台。同时,设立文化产品专区,为非遗传承人的产品免费提供展示场地、免费实施宣传策划、免费进行产品包装,免费网上销售,带动了非遗产品的开发。

  非遗生产促进当地就业

  布老虎、布猴子、送福童子等生龙活虎的布玩具惹人喜爱,制作这些布玩具的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秀兰和与她合作的加工户。据孙秀兰介绍,这些形态各异的布玩具都是手工缝制而成。“想要让布老虎活灵活现,还不能重样,机器生产现在还是没法取代手工。”孙秀兰说,“前段时间,我接到了高端酒店的订单,他们对布老虎的要求就是不能重样。为了完成订单,我们50多个加工户日夜赶班才完成。完成这个订单,每人每天的收入能超过二百元。”

  孙秀兰告诉记者,帮忙做布老虎的都是街坊邻居,基本上都是赋闲在家的妇女。有这样一笔收入,已经算得上可观。随着消费者对非遗产品需求的增加,孙秀兰和她的合作户们也渐渐地忙不过来。下一步,她计划增加合作户的数量,“好在我们当地有做布老虎的习俗,简单培训一下就能很快找到合作的人手。”孙秀兰说,“虽然说不上是带领大家致富,但也能让大家通过我们当地的非遗找到一点活计。”

  记者了解到,还有很多地方依托当地的特色非遗,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郯城县红花镇素有“中国结之乡”的美誉,因为中国结的编织简单,属分散型来料加工,男女老少易学易做。目前全镇从事中国结制作的农民达18000多人,从业者人均年增收1.2万元,带动就业人员达3.5万余人。编织人员由原来的邻乡邻村,扩展到周边的县市。临沂市莫氏绒绣第五代传人莫宗荣成立了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加盟代理店2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公司产业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为当地3000多名留守妇女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非遗扶贫稳步推进

  目前,全省7005个省定贫困村拥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213个,代表性传承人数量367人,近5年来,各级非遗补助专项经费206亿。在省定贫困村中,拥有非遗技能人数多达40993人。省定贫困村利用互联网销售的非遗企业数量达3876个,电商网络平台的交易额超过16亿元。

  据李国琳介绍,省文化厅将启动实施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工程,“通过鼓励、扶持省定贫困村的非遗项目,促进非遗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的提升。并且引导非遗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增加群众收入。”据了解,下一步,将鼓励非遗生产性企业扩大规模,培育壮大100家规模以上非遗生产性企业,吸纳贫困村人口就业。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联合互联网知名企业,培育发展1—2家“非遗衍生品电商”,拉动贫困村农民就业增收。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培训非遗传承人10000人,优先将贫困村中有一定技能的人员纳入培训,传授技艺,支持其自主创业。创新“项目+创承人+基地”、“创承人+协会”、“公司+农户”模式,支持贫困地区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

  同时,我省将创建传统工艺重点实验室和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提升理念,开发面向大众的传统工艺产品及运用非遗元素的各种衍生品,为山东传统工艺振兴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