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洛19岁参与创建山东首个抗日政府 不费枪弹夺回城池

11.08.2015  19:20
十六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岁出任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县委书记、十九岁发动玉皇顶武装起义、成立共产党在山东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从1937年10月回到掖县到1939年3月前往延安学习和汇报工作,张加洛仅在家乡掖县度过了十七个月的时光。

张加洛,1938年4月摄于掖县,时年18岁

张加洛(左三)在长山岛战役前沿指挥所

  鲁网8月11日讯(山东商报记者 于腾腾)十六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岁出任山东掖县(今莱州市)县委书记、十九岁发动玉皇顶武装起义、成立共产党在山东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从1937年10月回到掖县到1939年3月前往延安学习和汇报工作,张加洛仅在家乡掖县度过了十七个月的时光。这十七个月相比张加洛波澜壮阔的一生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十七个月时间里,张加洛恢复、发展了掖县的党组织,创建、壮大了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创建了掖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加洛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他的戎马一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八岁当书记恢复党组织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年10月,在东北军从事党的兵运工作的张加洛受中共山东省委的委派,回到家乡掖县(今莱州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战发动工作。

  那一年,张加洛刚满十八岁。

  张加洛之子、历史文化学者张宙星说:“掖县党组织成立时间比较早,但是后来上级党组织遭到破坏,掖县党组织和上级失去了联系,因此在掖县,党的组织活动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回到掖县之后,张加洛首先通过掖县老党员李勋臣,联系到了掖县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郑耀南,还有老党员郭欣农、王仁斋、李佐长等,在掖县北乡沟东小学和诸冯小学,先后召开会议。

  在会议当中,郑耀南提议改组了县委,并决定年仅十八岁的张加洛任改组后的中共掖县县委书记,担负起发展掖县党组织、发动广大民众抗日救国、建立抗日武装的领导重任。

  由此,掖县党组织重新恢复组织生活。但恢复党组织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发展党组织、发动广大民众、建立抗日武装才是最终目的。

  根据张加洛的提议,县委确立了“依靠党发展党,同时发展党的武装”的工作方针和“就地分散发动,建立党的外围组织”的基本策略。“我父亲刚到掖县时,能活动的党员不过四五十人,但是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局面就被打开。”张宙星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的掖县,几乎人人都成了“火种”。

  史料记载,当时的掖县县委下属的六个分区委,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每个分区委都分别组建了党的外围武装组织,这些组织名称不一,有“战地服务团”“抗敌前进队”“抗日锄奸队”“抗日义勇队”等抗日武装力量。

  各区的武装组织多者六七十人,四五十支枪,少者十几人,三五支枪,共计二百余人枪。根据县委的决定,这些武装暂处于潜伏状态,不能公开活动;秘密发动武装的党员,也不能暴露身份,一切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机行事。

  发动起义不费枪弹夺回城池  

  1937年12月25日,在张加洛到掖县两个月之后,日军攻城略地拿下济南府,胶东形势岌岌可危。

  当时在掖县,除了张加洛领导的共产党拥有武装之外,国民党以及多个社会力量也在积极发展武装力量。面对日本强大的侵略势力,张加洛提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但必须保持党的绝对领导权。

  如何做到这一点,让张加洛颇费脑筋。当时掖县比较有影响力的一股武装力量来自国民党,国民党赵森堂领导了一支以小学教员和青年学生为主的“民众抗敌前进队”(简称“民抗”)。

  为了和“民抗”联合抗日,张加洛最终决定不以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名义,而是把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化为四股,由张加洛会同李勋臣、吴行之、滕绍武、赵冲霄等人,分别代表“各自的”抗日武装组织。

  在赵森堂私人开办的励新书店内,各方举行了谈判,决定各股武装组成“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简称“民动”)。领导机构共设五个职位,由各武装力量派代表担任,由此除赵森堂担任外交委员之外,其他四席都有共产党人统领,形成“四比一”格局,由此保证了共产党在“民动”中的绝对领导地位。1938年2月初,日军大举东进,侵占掖县城,建立了伪政权,并扶植掖县地方治安维持会会长刘子容为伪县长。

  刘子容粉墨登场,马上下令取缔一切抗日组织,企图控制全县区队和地方政权。

  为了摧毁伪政权,夺回掖县城,掖县县委决定于农历“二月二”赶庙会之际,组织起义,攻打县城。但因为准备不足,组织不严,这一次起义没有成功。

  同年3月8日夜,共产党卷土重来,在掖县县委的领导下,“民动”的各股武装及全县各区队之大部,计四五百人枪,在玉皇顶举行武装起义。9日上午,攻城武装通过军事围困和政治攻势,不费一枪一弹,迫使汉奸刘子容拱手让城。

  玉皇顶起义,是掖县抗战历史上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创建山东首个抗日民主政府   

  玉皇顶武装起义胜利之后,掖县党组织迎来了扩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的绝好时机。经与赵森堂等人会商,决定以“民动”为基础,成立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郑耀南任支队长,张加洛任支队党委(特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在此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三支队很快发展到拥有十七八个大队、三千七八百人枪的抗日队伍,成为当时胶东乃至山东全省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几乎与此同时,三支队党委于1938年3月中旬建立了掖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是我党在山东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

  根据张加洛对这个政府所作出的论述,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一切苛捐杂税;三亩地以下免征税,对地主、富户、大商户征收爱国捐等,成立财政委员会进行经济工作。除一般税收外,政府通过没收汉奸财产,打击奸商贩毒走私,对地主富农、巨商征收爱国捐等,每月总收入达二十万元左右,有力地保证了部队的供给。

  1938年5月6日,平度张金铭率领近四千兵力,分四路向掖县发起进攻,企图消灭三支队。张加洛作为胶东抗日联军前敌指挥部政委,亲临指挥,在夏邱堡经过激烈战斗,击退了张金铭等顽杂势力的进攻,取得了反顽战役的胜利。张加洛创建的三支队是当时胶东党领导发动的两支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之一,另一支是三军。1938年8月,为统一胶东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胶东特委决定把特委领导的三军与掖县三支队进行合编。

  同年8月12日三军与三支队完成合编。合编后,胶东特委和三军总部机关全部转移到掖县,掖县成了当时胶东抗日的中心。至此,掖县三支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正式编入八路军的战斗序列,胶东第一次有了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

  1939年3月,张加洛被党组织派送到延安学习和报告工作,离开胶东直到抗日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