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谈人民币汇率改革、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数字货币

14.02.2016  15:29

  周小川说话,大家会仔细倾听。

  全球市场空前关注中国经济和人民币汇率政策之时,财新再次专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2016年,中国经济和金融面临更为艰难复杂的一年。GDP增速“破七”之后,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结构性改革之下,经济增速回升有待未来,而过去几年累积的金融风险正在加速释放,从传统的银行不良贷款到创新的大资管和互联网金融,风险多点爆发。

  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如何为改革和增长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如何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适应全新的金融混业业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向坚定不移,要如何拿捏节奏和分寸?

  带着诸多待解之惑,在央行全国分行长会议结束之后,财新专访周小川。在北京复兴门外央行大楼9层的办公室,周小川条分缕析,切中肯綮,幽默回应。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大大小小五台电脑,背后是整面墙的书架。

  周小川任央行行长进入第14个年头,见证过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几年,也曾直面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坚定推进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等多项改革;曾面对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和外汇储备累积过快的烦恼,如今又面临人民币贬值和外储下降的挑战。一个央行行长能遇到的事情,他都遇到过了。

  谈及近期市场最关心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他认为从基本面看人民币不具备持续贬值的基础,但坦言最近投机力量瞄准中国,汇改推进会把握合适的时机和窗口,并表示“不会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的态度。

  对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周小川认为,在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怎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空白,这就需要宏观审慎政策来填补。所以,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应该是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最后,他还畅谈数字货币的未来,认为纸币必然要被取代。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不会影响现有的货币供给、创造机制和货币政策传导,其防伪性和安全性则有赖于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