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让年画历经千年魅力不减

04.06.2016  15:38

  木版年画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从汉代的“门神”,到宋金时代的“四美图”,再到清朝中期达到鼎盛,如今的木版年画涵盖了两千多种题材画样,寓意丰富,观赏性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何传承、发展木版年画,让更多人了解它,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内涵,成为关注焦点。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项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木版年画培训班正如火如荼地举办着。作为非遗传承培训项目之一,该培训班共集结了60位木版年画爱好者、从业者,大家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互相交流、学习,共同为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努力。

  细功夫打磨精品

  杨福涛是全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杨洛书之子,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也是培训班特聘老师之一。在授课现场,杨福涛展示了来自杨家埠的特色手艺。

  “以前传统的刻刀是单刃的,非常容易断掉,我就把它改成了锥形,耐用多了。”据他介绍,做木版年画的人不多,店里也没有专门的刀具,他的工具都是自己一手加工出来的。瓦刀、平刀、刨刀等形式不一、各有妙用,现场有学员还照着他的刀具画了图纸,准备回去自己也弄一套。

  除了刀具,杨师傅的功夫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之处。就拿最简单的刷墨来说吧,杨福涛说:“懂行的人,一看你的刷子,就知道你的画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只有锋毛立着的,才可以准确地把墨汁刷在木版凸处。刚下刷子的时候墨最足,所以要下在色块最大的地方,这些细节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会影响整幅作品。”

  在刻版的时候同样要注意。“宁刻三直,不刻一弯,这是说要注意木头本身的纹路。”杨福涛说:“好的线条,要让平面的画显示出立体感。怎么做呢?比如小姑娘的鞋子,鞋的轮廓要用粗线条,上面的绣花要用细线条,同一物件的不同位置也要有区别。”

  在如何选择套版的问题上,杨福涛也给出了非常专业的答案:“树干边缘和中心的木质是不同的,为了使线版和色版吻合,最好选取同样粗细、同种树木的同一位置,使它们契合度最高。”

  专业的解说让学员们听得有滋有味,纷纷点头鼓掌。他们表示,正是这样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让木版年画历经千年魅力不减。

  在交流学习中共同进步

  在培训班的课堂上,老师说、学生听的模式被摒弃,学员们纷纷上前询问,和老师近距离交流。

  杨福涛说:“有个天津杨柳青的师傅跟我说,一手制成的木版年画质量低,最好是制版、绘画、刻、印都分开,由专人来做,你们觉得有没有道理?”学员们对此纷纷表示不同意。杨福涛也说:“木版年画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东西,手艺人要掌握全套技能,才能保证这个工艺不失传。现在做年画的本来就少,万一哪个环节没人了,这手艺不就没了吗?总理说的‘工匠精神’,就是要肯钻研,肯学习。”据了解,杨福涛做木版年画时,除了需要请木工来加工原木,其他环节全部由自己完成。

  在学员上台体验环节中,有人反映,杨福涛带来的墨汁有点稀,导致生宣纸一覆盖上就被吸住了,杨福涛虚心接受了意见,表示会再改进。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课堂生机勃勃,也让传统艺术充满了生命力。

  高明霞是一位中学历史老师,以前从没有接触过木版年画的制作,经过这次培训,她对木版年画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以前我认为,年画就是过年时候才贴的,其实不然。有些年画题材广泛、观赏性强,完全可以一直挂在家里装饰。”同时她也表示,虽然自己的制作水平仍有待提高,但在以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把木版年画的起源、背后的故事、文化等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

  创新才能让木版年画不缺市场

  “木版年画的付出和收入不平衡啊,我的一些年画就卖一块钱,有时候还卖不出去。”杨福涛颇为无奈地说。他也曾尝试网上销售,可是自己不懂这些“新科技”,小辈们又不愿关注“旧手艺”,所以也没有成功。在某购物网站上,大部分制作精美的年画价格仅在10元左右,有的只卖一两元钱,但销量却都不高。销售市场成为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如何才能让更多人了解木版年画呢?学员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临沂的任永刚表示:“年画的实用性大大降低了,以前人们过年还会贴门神,现在还有多少贴的?但它的观赏性还在,文化底蕴也在,我觉得要让更多人了解年画,首先要传播它的文化内涵。”

  杨主伟是著名服装设计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这次他以学员身份来学习木版年画,对它的市场前景并不担心:“以我多年经验来看,还是有不少人喜欢这种风格的,只是他们对此还不够了解,所以缺乏热情。”

  对于如何让年轻人更深入地了解木版年画,这次培训班也给了杨主伟很多灵感:“老师给我们讲了衍生品的开发与设计,其实年画不一定非要是‘画’的形式,也可以印在衣服上、包装上,可以用作家居装饰,甚至开发动漫游戏产品……木版年画有它独特的魅力,我认为它是不缺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