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工程”山东文化志愿者赴青海演出

27.08.2015  15:20





 

  歌声传高原,鲁青一家亲。8月12日至17日,2015“春雨工程”山东文化志愿者青海行活动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近一周时间里,来自山东群文战线的30余位文化志愿者奔波1000余公里,为当地群众送去了齐鲁特色浓郁的文艺节目。西宁市民董翠说,“山东带来的节目很有特点,演员的歌声让人听着格外亲切,希望两地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

  “观众期待的,就是我们要送的”

  山东文化志愿者在青海的首场演出,安排在8月13日晚,地点是西宁市最繁华的中心广场。按照演出程序,演员们当天下午要到现场走台。可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小雨从中午便下了起来。还是否走台?带队去的山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刘显世的一句话打消了记者的疑虑:“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要给西宁市民提供最精彩的节目。”

  话筒杆摆放在什么位置效果最好?演员上台该怎样站位?演出结束后如何集体谢幕?近两个小时的走台过程中,山东文化志愿者冒雨穿梭在舞台上,不停就细节进行商讨。到西宁旅游的陕西游客白川星路过时看到这一幕,不禁感慨:“这些演员真敬业!”

  晚上7点30分,演出正式开始。此时,西宁的温度已低至12摄氏度。不少演员穿着单薄的演出服,在后台等待上场。而舞台前方的广场上,提前摆好的400多个小凳子已坐满观众,没有占到座位的市民只好围在舞台周围。

  鲁西南鼓吹乐、男声独唱、山东快书……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过后,现场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期待有更多、更好的节目来青海演出。”观众李夫彬说。这位河北汉子在青海做生意已6年。当晚,听说中心广场有山东的节目,他早早吃完饭便和老伴赶了过来,“住得有点儿偏,赶到这儿就没座儿了。”

  “观众期待的,就是我们要送的。”刘显世介绍,这次来青海省演出,山东汇集了全省优秀的群众文化节目。演出人员全部来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一线,代表了齐鲁大地群众文艺发展的最高水平。

  增进鲁青两地人民感情

  在青海期间,山东文化志愿者不仅为当地百姓演出,也在演出过程中获得了交流、提高的机会。

  在西宁市的演出,舞台上除了山东演员,还有青海当地的演员。来自西宁市群文战线的文艺工作者,表演了土族舞、蒙古族舞、花儿民歌等。而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刚察县演出期间,当地演员奔放热烈的藏族舞蹈,也让山东文化志愿者体验到了少数民族文艺的独特魅力。

  8月14日,山东文化志愿者一行来到海晏县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数百位当地百姓已早早坐下等候。利用演出空当,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李俊华走到观众席,与当地群众聊了起来。“您了解山东快书吗?”“喜欢什么样的文艺形式?”“舞蹈和曲艺哪个更有意思?”连续几年参加“春雨工程”的李俊华告诉记者,根据他的了解,边疆地区对奔放热烈的舞蹈更感兴趣,但好的曲艺节目也非常受欢迎。“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做的,是不断根据观众的‘口味’提升自己的节目质量。”

  在青海期间,鲁西南鼓吹乐演奏者陈建彬着重观察了当地器乐演奏的形式。8月16日在刚察县演出期间,以表演原生态歌舞著称的草原艺术团让陈建彬印象深刻。“藏族同胞的表演肢体动作丰富,音乐也别具一格。这样的表演形式可以借鉴到我们的鲁西南鼓吹乐演出中。”

  草原艺术团的青年团员们也纷纷表示,希望有机会到山东演出。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公共文化处处长边振刚认为,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具有“双向互动”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之间的友谊,提升两地演员的文艺演出水平。”

  “从边疆火热建设中汲取灵感”

  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厅积极推进“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连续3年分别在吉林、黑龙江、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群众艺术巡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这些成绩也是山东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日趋丰富的写照。

  以山东与青海间的交流为例。根据中央决策部署,山东对口援建青海迄今已有5年多时间。2014年,山东对口支援海北藏族自治州共计39个项目,投入资金达1.66亿元。海晏县委常委、副县长程颐工告诉记者,5年来,山东共对海晏县落实援建项目34个,援建资金达1.03亿元,对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有力助推作用。“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文化志愿者来到海晏县,让我们直观欣赏齐鲁文艺精品,激发了我们发展文化事业的热情。”

  山东援青干部、刚察县副县长王巍认为,“春雨工程”的实施,在丰富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走到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家门口演出,有利于山东文化志愿者进一步深入生活,从边疆地区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获取创作灵感,创作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力作。”刘显世介绍,山东今后将一如既往支持“春雨工程”实施。借助这一文化交流平台,搭建两地人民的沟通桥梁,将更多文化精品带到边疆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