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岛嫚的爱城手记:巧合让人难以置信(组图)
刘洋在单位是个“异类”。下班后同事们嬉闹着商量要去哪条繁华路哪个大商场逛街,这时这个戴着黑框眼镜,透着些学究气的姑娘却在想:老城区还有哪条路没去,还有哪栋老楼有故事,还有哪个上了年纪的人会给她讲老城故事?从2011年开始,这个80后姑娘就把她大把的业余时间用来走访、调查、记录散落在青岛各个角落的民间历史故事,然后通过录音、录像或笔记全部记录下来。她漫步黄岛路寻找老里院的旧事,她到武定路一所学校旧址去感受当年校长为保护学生带着他们唱歌跳舞的无奈,她和老邻居聊天却意外帮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吕海寰的后人重逢……这座城的故事很多,他们像被风吹起的沙粒散落四处,刘洋说,她想做那个寻宝人,将沙粒一一粘合、整理,为往后的一代代人留下有温度的历史。
“有房子要拆迁,我就憋不住想去挖出点历史”
观城路4号,这是刘洋“新目标”的地址,因为朋友告诉她,这里有栋老建筑可能要拆了。上周末一大早,刘洋根据朋友的提示找到了老建筑。这是一栋二层小楼,周围被一圈“手拉手”的居民楼围住。楼体外墙有些坍圮,穿过门洞,里面已经没有住户。地面还是木质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时光仿佛一下倒退数十年。刘洋在楼里转了一圈有些失望。“如果能找到居民,他们可以跟我说说这栋楼的故事。 ”其实在来之前,刘洋已经着手调查这栋楼的信息。这里建造于上世纪40年代,建设者叫马廷燮。 ”马廷燮的来头不小,他当年是胶济铁路机务处处长。 “马廷燮以前在美国留过学,结婚之后有很多孩子。 ”这里有没有马廷燮的后人,能否找到更多的关于这栋楼的故事,刘洋本想在这儿找到答案,虽然谜团没有解开,但刘洋却意外得知,这栋楼暂无拆迁计划。刘洋松了口气,“房子能留下来,就能找到有趣的故事。 ”
“记录历史有时像拼图,很多巧合让人难以置信”
“所有的年轻人,赶紧拿个小小的摄影录音机,认真地去采访自己的长辈,去做他们的口述历史。因为,从个人的小历史中,你可以看见真实的大历史。 ”龙应台的这句话被刘洋写在笔记本上,也是她开始从事记录历史的动力所在。
刘洋出生于1981年,目前在一家企业从事内勤工作。2011年她无意间看到了一个日本人的博客。日本人名叫足立吉弘,80年前出生在青岛并在这里长大。后来日本战败足立吉弘跟着家人回到了日本。足立吉弘成年后回到中国,在天津一所大学教日语,2000年左右搬回青岛,这时他已是花甲之年。以前足立吉弘住在小鲍岛,也就是现在辽宁路附近,因此老人又在辽宁路租了房子,看着城市的变化,并将自己的心得写在了博客上。刘洋通过邮箱与老人联系,后来两人见了面,老人说了件往事。 “以前他在武定路一所小学上学时,正赶上轰炸机在上空盘旋,校长担心孩子受惊吓,便带着孩子唱歌跳舞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将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 ”足立吉弘告诉刘洋,那名校长的儿子是日本一个有名的作曲家,他写了一首风靡日本的歌曲,这首歌还曾被梅艳芳翻唱过。
“我从来没有见过姥爷,却在档案馆找到了‘他’”
刘洋说,发现有意思的人或事,她就爱去“凑热闹”,再跑到档案馆去查。档案馆刘洋每周都去,查档案时常有意外收获,这些收获也成了让她继续坚持下去的另一股力量。“在我小的时候,姥爷就过世了,我从来没见过他,只知道他的名字。有一次查阅档案无意间发现了姥爷在报纸上发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