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罗庄区隆起乡村文明建设“高地”

25.09.2014  09:24

  4年前,根据全省乡村文明行动总体部署,罗庄区启动实施了乡村文明行动:如今,村村通上硬化路,村村建成农家书屋,村村树起“四德榜”,村村垃圾集中清运······村和、家宁、景美、风清,罗庄乡村文明建设一片“火热”。

  环卫一体化 为乡村添活力

  2年前,册山街道埝头村因地处偏远、集体收入不足,村里的环境卫生与现在有天壤之别。“几十年了,第一次看到村里这么干净。”日前,77岁的孙恩起说起村里的变化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衡量乡村文明行动的一个硬指标,罗庄区投入3000余万元,建起了“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城乡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

  “现在到处都很干净,村民再也不随手扔垃圾了。”埝头村村民说起村里的新变化,“现在,大家都相互比着,看谁更讲卫生、谁更爱护环境。”

  环境卫生的“硬”提升,让许多像孙恩起一样的村民对乡村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讲文明、树新风,爱护环境、定点投放,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四德工程 引领文明新风尚

  “儿女给父母洗脚、居民为外地人指路、社区居民踊跃捐款……”走进傅庄街道通达社区,一面面大小各异、内容丰富的彩绘文化墙格外抢眼。今年以来,罗庄区开展了乡村道德建设工程,通过漫画、诗歌、顺口溜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道德文化、文明礼仪、环境保护、传统美德等知识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将“文化”绘上墙,进一步弘扬了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风气。

  在实施“四德工程”过程中,罗庄区注重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深入开展“美在农家”、“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同时,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突出典型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

  文化惠民 为百姓幸福加分

  白天的文化大院里,丝竹交响;夜间的健身广场上,舞步翩翩;闲时的农家书屋里,翰墨飘香……近年来,罗庄区把“文化惠民”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建设载体,大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生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罗庄区进一步健全完善区、街镇、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工程,提高街镇文化站、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场所的文化服务功能,今年将完成26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9个文化大院的改造提升,25个农家书屋、13个电子阅览室、25个乡村大舞台的建设。同时,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办,充分发挥民间文艺团队和文艺人才的作用,实施“十、百、千”文化人才培训计划,即采取请名人“指点”、送名人“充电”、派专人“辅导”和办新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新组建10个庄户剧团、帮扶100支乡村文艺宣传队提升编演水平、培养1000名文化人才。

  文化搭台,群众唱戏。罗庄区还先后启动“群众文化”、“全民阅读”、“送文化下乡”三大系列活动。目前,采取政府买服务的方式,已送电影下乡演出1936场次;采取贴补的方式,鼓励扶持“庄户剧团”下乡演出76场;送图书、报刊下乡39次、9.6万多册。

  两区同建 产业带动乡村文明

  “这两年,我们住上了新楼房,配套设施齐全,还有幼儿园、老年公寓;村里带领大家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我们种了蓝莓、桂花,养起了土猪,‘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在罗庄街道焦沂庄社区,村民七嘴八舌地说起了村里的新变化。

  焦沂庄大变化的背后,是罗庄区实施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结果。该区把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作为推进文明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总抓手,以“两区同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激发出了乡村文明行动的强大内驱力。

  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创新之举,在“两区同建”过程中,罗庄区既注重改善农村面貌,又着眼农村产业发展,兼顾内涵提升,真正使乡村由内而外美起来、富起来。目前,罗庄区已初步形成了“居住区+工业区”、“居住区+商贸区”、“居住区+农业产业区”,“居住区+生态旅游区”4种发展模式,全区“乡村文明行动”全面提速。(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