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2015年全省文化(执法)局长座谈会暨“十三五”规划工作专题研讨班侧记

27.08.2015  15:21

  8月17日至18日,山东省文化(执法)局长座谈会暨“十三五”规划工作专题研讨班在济宁曲阜召开,与会人员围绕《山东省文化厅“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展开了讨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难点在基层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建设突飞猛进,但不可否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且与城市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在东营市文广新局局长崔相国看来,“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尤其在乡镇和村两级。

  长期以来,因利用率不高、管理不善等问题,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基层文化设施难以发挥文化惠民作用,不少基层领导干部存有“为了应付检查而建设”的消极想法。村民不关注、领导不重视,基层文化工作成了文化部门“一头热”的工作。

  结合群众实际需要,推行“农村1+N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利津县“乡村剧场”建设带给崔相国的启示。从2014年起,利津县利用现有文化大院,开展“乡村剧场”建设,打造集村民休闲、文娱活动、科技培训、乡风展示的综合性文化场所,让村民“休闲有去处、唱戏有台子、跳舞有场所、聚会有地方”。

  “1+N公共文化服务就是简化版的乡村综合文化服务。”潍坊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苗庆安建议,“十三五”期间,激活基层文化建设要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推进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合群众口味的问题,崔相国建议,“十三五”期间,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服务质量评价反馈机制,让群众监督评判服务质量,把评判结果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并建立黑名单,把不讲诚信、群众不满意的演艺团体逐出服务市场。

  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是一场攻坚战

  建成尼山书院123个、社区(乡村)儒学讲堂7400多个,依托省图书馆普查各类古籍3786册、修复古籍1434册页,征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3348篇……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面,成效显著。齐鲁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再次被列入山东省文化厅“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一抓就灵的‘快效工程’,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复制,它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在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先明看来,‘十三五’期间,要制定一整套科学的体系和规划,持之以恒地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把制定‘2016年至2020年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规划’列入‘十三五’规划就是一种信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场攻坚战。”

  2014年,山东省就启动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历史文化展示体系。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看来,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很有必要,“区域文化发展必须重视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挖掘。”他建议,“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坚持把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纳入百姓日常生活,并使其渗透到群众的思想意识中。

  “嬴秦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嬴秦文化是探索中华文明史的重大课题。”莱芜市文广新局局长亓祥云建议,将“嬴秦文化”纳入全省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并推出一批新的文化品牌。

  戏曲人才培养不能忽略基础教育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印发,戏曲的传承发展日益受到关注,会上,不少专家和文化局长就“十三五”期间如何做好戏曲人才培养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当前,不少为戏曲人才提供中专教育的学校不景气,导致很多戏曲人才难以在最合适的年纪接受专业的培训。”在山东省京剧院院长郑少华看来,从戏曲艺术教育规律出发,戏曲人才的系统教育,可以没有本科、没有研究生但不能没有基础教育,“过了十六七岁,学生的身体根本就不适合‘练功’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只能培养票友,培养不出合格的艺术人才。”他建议,“十三五”期间,应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扎实做好戏曲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

  人才是制约地方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瓶颈,针对外来人才引进问题,泰安市文广新局副书记李京泰建议,“十三五”期间,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住房、编制等方面的帮助,让外来优秀人才留在山东。

  在地方戏的基础教育中,有些院团和机构请其他剧种担纲教师,郑少华认为,“每一种地方戏都有它独有的特色,当这些特色被同化的时候,该剧种的基因就断代了。”他建议,在未来的地方戏教育中,应尽量请熟悉或浸淫该剧种的老先生现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