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16.03.2016  17:00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2016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6〕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具体安排上来,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自觉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始终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要以结构性改革为重点,集中力量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歼灭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重大问题研究,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水平,确保圆满完成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专项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下达。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3月9日

   山东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省发展改革委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会的各项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顺利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全年生产总值达到63002.3亿元,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7.5万人,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16.8%和106.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三大需求支撑较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381.5亿元,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61.4亿元,增长10.6%;出口1440.6亿美元,下降0.4%。重大项目拉动作用增强,1625个国家重大工程包项目开工率达到60%以上,完成投资1200亿元;120个省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98.4%,完成投资859亿元;全国工商联知名民企洽谈会签约项目落地率超过80%。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422亿元,项目494个。财政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29.3亿元,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45元和12930元,增长8%和8.8%。

  (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按照“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的要求,深入实施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方案,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8.1∶48.4∶43.5调整为7.9∶46.8∶45.3。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粮食实现“十三连增”,总产达到942.5亿斤。编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规划,扎实推进“海上粮仓”“渤海粮仓”建设,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41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0.6%;装备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32.1%。全省地炼企业进口原油申报总量达到6400万吨/年,通过核查总量4100万吨/年,占全国的近八成。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软件信息、现代金融、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电子商务交易额、信息消费额分别增长30%和16.6%。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2.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左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1.7万件,增长60.2%。创新活跃的高技术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规模以上高技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左右。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严格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编制了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二期行动计划,开展了采煤塌陷地调查摸底,制定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方案,加快升级成品油质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排放量均有所下降。南水北调沿线、饮用水水源地、小清河等重点流域治理成果进一步巩固。

  (三)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活力动力进一步激发。全年研究推出改革方案43个,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加速落地。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累计取消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489项,公布了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和政府部门责任清单。省级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了与国家和市县的纵向贯通、部门间横向联通。全面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和“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市场主体数量达到618.2万户,增长17.6%。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省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成立了省社保基金理事会,18家省管企业30%国有资本完成划转,省属企业中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达到11家。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总规模超千亿元的省级19只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1200亿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展基金、600亿元的铁路发展基金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任务。加快财政金融和价格改革,省市县三级全部公开了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财政透明度全国领先。组建运营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获批筹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在全省铺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发布实施,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大框架基本形成,信用山东官方网站开通运营。修订了山东省定价目录,放开政府定价项目127项,压减幅度达67%。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顺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农信社和供销社等农业农村改革深入实施,科技、司法、社会等领域改革继续深化。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迈出重要步伐,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实际到账外资163亿美元,增长7.3%;对外实际投资57.8亿美元,增长31%。

  (四)区域城乡更趋协调,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两区一圈一带”战略深入实施,区域联动升级的协同效应加快形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园区蓬勃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建立,青岛西海岸新区和蓝色硅谷建设进展良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以高效生态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四大临港产业区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增长10%。开展了“一圈一带”规划实施检查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加快,省会济南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圈内各市融合互动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济莱两市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同城化和产业协同发展步伐加快。西部经济隆起带加快崛起,发展后劲进一步彰显,东西部差距逐步缩小。我省纳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核心区,积极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大城市地下管网、轨道交通和农村改厨改厕、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县城为重点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全省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7%和47.5%,比上年提高2个和3.5个百分点。深入开展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县域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93%。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百镇建设行动”、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全面加强。安排对口援建、扶贫协作资金17.4亿元,对口支援工作实现新进展。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进一步强化。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8.1%。提高了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等,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并启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至4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至380元。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程开工校舍面积1172万平方米,省级财政投入以奖代补资金20亿元以上积极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职业教育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54.7万套,基本建成33.7万套,分别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01.9%和144%;棚户区改造开工47.5万套,完成率达到101.8%;改造农村危房9.2万户,受益群众23万人。完善扶贫开发机制,聚集扶贫政策和资金,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00万人以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9.2%,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规划建设进展良好。安全生产和食安山东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2.4万公里农村公路隐患治理工作,国防动员、人防消防、档案史志、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发展稳中有忧,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一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7%,处于荣枯点以下,经济减速尚未触底。我省企业市场预期不强、投资意愿不足。住房、汽车等传统热点消费进入稳定期,新的消费增长点尚未形成。工业生产领域通缩的状况惯性延续,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已连续47个和44个月下降。二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压力仍然较大。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不畅,部分小微企业贷款高于国家基准利率的幅度最高达到150%;社会保险综合费率达到37.8%;劳动力成本比往年总体上升15%-20%;部分市工业用电费占工业利润的比重高达55%。三是持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压力仍然较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高端人才、新兴产业领军人才不足成为加快结构调整的重要制约。四是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仍然较大。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有一定刚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不到15%。环境生态的承载容量已经接近饱和,能源消费增量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明显加大,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78%。五是部分领域风险防控的压力仍然较大。企业互保联保问题仍较突出,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达到2.06%。在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中,吸纳就业的能力出现一定程度下降,隐性失业显性化风险有所上升。创新社会治理难度较大,安全生产隐患依然存在。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