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山东口岸粮食进口量统计分析

29.01.2015  14:53

  据青岛海关统计,2014年山东口岸进口粮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类、淀粉块茎及薯类)2156万吨,比2013年 (下同)增加20%;价值677.8亿元人民币,增长10.8%。

  一、2014年山东口岸粮食进口主要特点

  (一)月度进口量波动较大,两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2014年山东口岸粮食月度进口量波动较大,4月份当月进口 248.5万吨,创历史新高;10月份进口量骤降至95.4万吨,为2011年3月份以来最低值,之后连续两个月强势回升,12月 当月进口267.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37.8%,环比增加74.2%。

  (二)一般贸易进口占绝对主导,加工贸易进口量倍增。2014年,山东口岸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粮食2065万吨,增 加17.4%,占同期山东口岸粮食进口总量(下同)的95.8%。此外,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83.8万吨,增加2.3倍。

  (三)美国和巴西为主要进口来源地,自美国进口大增。2014年,山东口岸自美国进口粮食829.1万吨,增加37%; 自巴西进口727.5万吨,增加4.2%,两者合计占72.2%。此外,自东盟进口189.1万吨,增加9.8%;自阿根廷进口176.7万 吨,增加5%。

  (四)民营企业进口占比近6成。2014年,山东口岸民营企业进口粮食1217万吨,增加28.8%,占56.4%;外商投资 企业进口692.5万吨,增加13.7%,占32.1%;此外,国有企业进口246.6万吨,增加1.9%。

  (五)大豆进口占比逾8成,大麦进口量倍增。2014年,山东口岸进口大豆1755万吨,增加19.9%,占81.4%。此外 ,进口薯类及淀粉块茎185万吨,增加7.9%;进口大麦86.3万吨,增加3倍;进口干豆43.5万吨,减少27.7%。

  二、2014年山东口岸粮食进口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一)较低的国际粮食价格和国内关税水平导致国内外价格倒挂,刺激粮食进口增加。近年来,国际粮食等大宗农 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国国内同类产品。同时,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较低,与62%的世界农产品平均关 税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只有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此外,由于目前我国大米、小麦实行敞 开式最低收购价制度,并且玉米也并未结束临时收储政策,客观上起到了抬高国内市场价格的作用。加之近几年粮食综 合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主要品种的内外价差正逐步扩大,2014年11月份,大米、小麦、玉米三大谷物价差(国内市场与 国外配额内进口到岸税后的价差)分别高达每公斤1.08元、0.58元、0.52元,均比2013年有所扩大 。国内外差价明显 直接推动了山东口岸粮食进口量的增加。

  (二)近期北美大豆集中上市拉动粮食进口量强劲回升。2014/2015年度北美大豆收割已经完成,受益于主产区天 气情况良好,北美大豆产量攀高。同时,由于2014年全球大豆丰产,大豆价格一路走低,刺激国内企业纷纷加入采购热 潮,11月份开始集中到港。截至2014年12月25日,2014/15年度美国对我国大豆出口装船量为1979.5万吨,远高于去年 同期的1647.5万吨 。大豆进口大幅增加带动以大豆为主要品种的山东口岸粮食进口量大幅增长,2014年12月份山东口 岸进口大豆212.6万吨,同比增加34.9%,环比增加58.7%,占同期山东口岸粮食进口总量的79.4%,对同期山东口岸粮食 进口总量同、环比增加的贡献度分别高达74.9%和69%。

  三、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刚性上涨,价格倒挂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攀升,尤 其是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农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增加值仅为世界平 均水平的64%,我国农业已全面进入高成本时代,2006至2013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年均增 长率分别为11.0%、11.6%、11.6%、12.0% ,成本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 苏缓慢,能源等大宗产品价格处于低位,农产品食物需求和工业需求增长均较为缓慢,价格短期内将处于低位 ,国内 外粮食价格倒挂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资源消耗型生产方式困扰粮食生产,国内粮食供应将保持“紧平衡”。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粮食产量数据 ,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142亿斤,增加0.9%,粮食产量取得“十一连增” 。国内粮食逐年增产的同时,资源约 束也在持续加剧。我国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且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农业资源紧缺。近年来,为了农 业增产,过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给水体和土壤带来了污染,仅农药一项,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农药使 用量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粮食生产资源条件恶化,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此外,工业化 、城镇化正快速推进,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粮食的需求增量在200亿斤,每年耕地 面积却要减少600万至700万亩 ,我国粮食供应将保持“紧平衡”态势。

  (三)低价粮食大量进口,影响国内粮食产业。自2008年以来,我国已从粮食净出口大国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大国, 粮食进口连年递增。2013年我国进口粮食8645万吨,2014年前11个月已增至8861万吨,较2008年的4131万吨翻了一番。 我国三大主粮水稻、玉米、小麦的净进口也已呈常态化。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虽然目前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并不大,但是大量 流入的国外低价粮食,对国内粮食的替代效应正愈加明显。在利润的驱动下,许多贸易商、粮食加工企业采购国外低价 粮的意愿增强,相应减少对国内粮食的采购。一定程度上造成某些作物耕作面积的萎缩,对国内粮食产业发展形成抑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