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19.06.2015  12:20

  古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历史留下的丰厚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山东省创新推出“普查、修复、展示、研究、利用”五位一体的古籍保护模式,古籍保护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2014年,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古籍1万余页。全省共有94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4家单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力争年内完成50万册古籍普查

  山东是文化大省,古代典籍藏量丰富。目前,第三批“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名单已经公布。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李勇慧表示,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做好普查工作,是开展古籍保护的基础。为此,山东以普查登记目录出版、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方式,促进古籍普查。

  当前,古籍普查取得阶段性进展。烟台图书馆等16家收藏单位完成古籍普查,《普查登记目录》将由国家出资出版;济南市图书馆加大力度,引进外力整理馆藏未编古籍,为彻底摸清家底打下坚实基础;潍坊市70%的古籍完成普查;青岛市图书馆普查古籍近5万册;潍坊的寿光市、诸城市评选了市级名录并正式出版,这也标志着山东省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李勇慧介绍,山东省图书馆力争在今年完成已编50万册古籍普查工作,并将积极探讨开展古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进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

  启动首批“省级修复站点”评选

  古籍保护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对古籍的原生态保护,除了改善古籍的保存环境、避免人为及不可抗力的损坏外,对古籍进行修复是必不可少、最为有效的措施。但古籍修复即使对从业者来说,也有一定难度。基于大多数收藏单位不具备古籍修复条件的事实,山东计划今年启动首批“省级修复站点”的评选工作。

  去年,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被文化部评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古籍“省级修复站点”的评选,就是依托这些优势,逐步建设覆盖山东全省的古籍修复网络,通过修复站点为基层古籍收藏单位提供古籍保护指导和基础修复,加强传拓等技艺传承。

  随着普查工作的进行,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大增,而修复人才依然匮乏,目前省中心古籍修复人员只有9人。为培养人才,早在2009年,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就聘请了国家级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采用“师带徒”模式,对古籍进行修复的同时,培养修复人才。一年来,全省派出30余人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省中心还为潍坊学院、威海市图书馆培训修复、编目人才。

  为做好古籍修复工作,山东还做了更多努力。今年5月,南澳州文化发展署副主任、艺术品修复中心主任一行访问省图书馆,重点参观了省图古籍书库珍品与古籍修复中心设备、人员与成果。双方签署了《澳大利亚南澳州州立图书馆与山东省图书馆合作协议书》。双方认同:利用现代技术保护本地珍贵文献古籍,双方将互派人员到对方单位学习中西修复技艺。

  创新保护模式

  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古籍的研究保护也是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古籍保护工作,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表示,要高度重视“山东古籍保护‘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将其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支持。山东省政府也将之列入“山东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山东省五位一体古籍保护工作创新模式”正在申报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并被列入山东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程中。为了实现古籍保护利用而举办的“首届齐鲁典籍与山左先贤征文”活动,吸引了来自内地和港澳台两岸四地的124名学者参加。为了真正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过去一年,山东举办“册府千华——山东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走近古籍体验日”“品真鉴奇”等古籍展览体验活动30余次。

  此外,古籍保护工作助力尼山书院建设,在尼山书院开展的中华传统雕版印刷技艺、传拓技艺市民体验活动,成为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重点文化服务项目。去年9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向省图书馆颁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试点单位”称号。

  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冯庆东表示,古籍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希望通过“文明的守望”系列展览、鉴宝、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让古籍珍本更好地走近群众,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